苏奇灯笼画的艺术特点与民俗文化 【摘要】苏奇灯笼画是河南安阳永和乡苏奇村的民间工艺美术品种,是河南民间美术的杰出代表。苏奇灯笼画是木版年画的一个独特品种,它是在方形灯笼的四面体身上绘制动植物、人物、神话、戏曲故事内容的小型装饰性年画。苏奇灯笼画的构图、色彩、造型以及图案纹样等都具有浓郁的原生态乡土气息,它是豫北地区地方特色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的一种乡土文化,也是年节中安阳本土少年儿童聚会玩耍不可缺少的有益玩具。苏奇灯笼画经过近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简洁明快、古朴秀雅、稚拙奇幻而又粗犷雄浑的艺术风格,它不仅寄托着安阳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且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价值以及较高的学术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保护。 【关键词】苏奇灯笼;灯笼画的特征;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 灯笼起源于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民俗活动元宵灯会,是农耕社会民俗礼仪活动的一种产物。说起灯笼,眼前就浮现出这样的情景:每年家乡的大年三十到正月十六的晚上,都有成群结队的穿红挂绿的天真烂漫的儿童,手持着一种花花绿绿又小巧玲珑的纸灯笼,边走边唱:“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唾。”他们唱着比着谁的灯笼漂亮,还互相碰撞,看谁得结实。尤其是元宵佳节的夜里大人小孩齐上阵,最为热闹。灯笼既给节日增光添彩,又给孩子们带来了无尽的乐趣。这些灯笼基本上都是我们安阳当地永和乡苏奇村的彩画灯笼,苏奇的彩画灯笼也是豫北地区最出名的,也是最有特点的,是当地传承了百余年的老字号。 1.苏奇灯笼与乡土民俗 苏奇灯笼是安阳苏奇村当地民间艺人就地取材,把农村随处可见的细长均匀的高粱秆儿收集晒干保存,近年关时用高粱杆轧制成约六七寸高、四寸宽的长方体骨架。然后骨架周身四面再裱糊上事先印好的彩画,边楞以彩线装饰,再用四寸见方的薄木板做底座,对角用细长铁丝固定套拉在长方体骨架上,再在底座中间粘或插上蜡烛、点燃蜡烛,烛光映出了各种各样的图案,小巧玲珑,精美剔透,惹人喜爱。苏奇灯笼是当地年节中少年儿童聚会玩耍不可缺少的有益玩具,也是安阳年节民俗中的重要一项。过小年时,外公外婆一定要给外孙子、外孙女赠送灯笼,而且至少也要从出生送到三周岁,爷爷奶奶也要早早买好,所以小朋友的灯笼多了,就喜欢在街上比较,比谁的好,谁最亲自己,更多的还是比谁的灯笼画漂亮。 苏奇灯笼一般是方形的彩画纸灯笼。当地人就喜欢这种四四方方有棱有角的方形灯笼,并很讲究说:“这种灯笼有说头,有看头。”有“说头”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越长越结实、越周正、人品也方正,就象手持的方正灯笼一样。有“看头”就是那些惹人喜爱的灯笼上的彩画,彩画既漂亮又有意义和内涵,老年人往往会兴致勃勃地讲解图案中的人物、神话、戏曲故事,孩子们就会聚精会神地听,其中的忠与奸,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爱与憎却对孩子起到了较好的启蒙教育的作用。随着社会科技与民俗的发展,现在有数不胜数的新科技、新材料、新样式的 灯笼可供人们选折,民俗也不象以前那么讲究,但是当地老人依然给孩子备有传统的苏奇方灯笼,尤其是一周岁的幼儿,必然要在过年时由家人带着挑玩方形的绘有钟馗纹样的苏奇灯笼,以示孩子健康平安。 2.苏奇木板灯笼画的工艺特点与民俗文化内涵: 苏奇灯笼最有“看头”最美的还是灯笼画,灯笼画也是木板年画的一种。一般选木质坚韧适中的杜梨、白梨木做板,艺人依据画稿中的图案纹样巧妙利用各种工具雕刻出图案纹样的线条,称为“线版”, 线版的线条粗犷、挺拔有力、呈现一种古朴稚拙之美。线版以阳刻为主,兼施阴刻,刚柔相济。线版刻好后再分单版填色和多版套色两种制作方法: 单版填色类似木刻水印,在刻好的线版上均匀刷上黑色,然后把事先按灯笼尺寸裁好的白纸平敷在线板上拓印,这样灯笼画的图案就印制好了,然后再用五彩颜色分层次着色描绘。这种方法,方便艺人由自己的喜好与经验自由填色,也极大地体现了艺人的创造性与灵活性,同样的图案,不同的颜色,也方便不同的买家比较与购买,同时也就给小朋友多了比较的乐趣。另一种方法就是继承了传统木板年画的印刷方法,在多个主线版上刷上不同的颜色,再把裁好的白纸平敷在线板上拓印,印好后再次放到其它颜色的线版上印出另外的颜色,直到颜色印全为止,也就是采用多版套色的方法。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大量印刷,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满足市场需要。 灯笼画的色彩鲜艳明亮、对比强烈、大俗大雅。并受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影响,喜用红、黄、绿、紫。艺人在长期的制作过程中,总结出了适用于吉庆绘画的一整套配色法则:“红靠黄、亮晃晃;粉靠绿,人品细;要喜气、红配绿;黑靠紫,色发死”等,使画的颜色单纯却明亮有力。同时艺人采用祖传的方法,在颜料中添加白糖和勾兑蛋清,以此增加画面的光亮程度和色彩的附着力,使颜色鲜亮并不易褪色。 苏奇灯笼画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因在年节使用,都透着传统文化喜庆吉祥的内涵,它的表现手法大致有三种:1.“隐喻象征”手法:常见的有“松鹤延年、金玉满堂”、“凤戏牡丹”、“鲤鱼跳龙门”等;2.“谐音”的手法:有“连年有余”“五福捧寿”、“吉庆有余” “马上封侯”等;3.“借比”的手法:有“八仙过海”、“麒麟送子”、“刘海戏金蟾”等等。这些题材内容都流溢着民俗文化古朴生香的底蕴,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是乡村农民智慧的结晶和审美价值的体现。 另外苏奇灯笼画又借耳熟能详的神话与戏曲故事来以古喻今。传统作品主要有《古城会》、《花木兰》、《铡美案》、《封神榜》和《西游记》等,现代作品主要有《朝阳沟》、《红灯记》、《沙家浜》与《智取威虎山》等。这些作品在给孩子们带来乐趣的同时,又教育了孩子。 苏奇灯笼画浓郁的民间艺术气息充分彰显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及其朴素的价值观,并具有极强的地方艺术色彩,对研究当地的民俗民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曾受到冯骥才先生的赞扬。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90c870cde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