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上秋夕闲望① 潘阆 秋夕满秦川,登临渭水边。残阳初过雨,何树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 [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 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具体的时令和间,“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B. 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具体描写秦川秋色作了铺垫。 C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 表面是感叹无人如太公之贤,实则是说无人赏识,无太公的际遇。 .E 该诗通过对渭上秋夕幽美景色的描绘,借助太公垂钓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又不愿老死江湖,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 (2) 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小题1】AC 【小题2】诗歌颔联主要写了残阳、轻雨、鸣蝉三种意象。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残阳初过雨属于视觉描写,何树不鸣蝉属于听觉描写;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口,四周响起了产的鸣叫声。诗人借助不同景物,勾画出一幅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秋日黄昏图景。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A.“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说法有误,由诗歌内容来看,诗中抒发的并非悠闲之情。C. “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分析错误,应是小船慢慢消失在缥缈的水烟之中。故选AC。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的答题步骤: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诗人怎样的感情。本题是意象通过诗歌内容即可得出残阳、轻雨、鸣蝉三种意象。“残阳”“鸣蝉”是视听结合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即可概括出画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9dcc0443e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b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