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 2.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学习难点】: 1.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习方式】: 诵读法,品味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导与学过程】: 一、多元导入,明示目标 明月曾无数次牵动诗人的情肠。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道出了生活的哲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表达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当苏轼被贬,他望月又会抒发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诗人的心境。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相关链接 1.作者资料:苏轼:字 ,号 ,北宋著名的 家、 家,与其父 ,弟 ,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他的随笔散文大都从日常片段的记叙中,坦率的表露其落拓不羁、随缘自适的个性。看似漫不经心,却极其鲜明的渲染出一种意境或情调,本文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2.背景资料: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络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3.题目解说:《记承天寺夜游》是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入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二)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学生点评朗读情况,教师点拨指导) 2.教师范读(注意读音、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4.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5.完成下列问题(先自主完成,不会的小组合作完成,难点教师点拨) ⑴注音: 怀民亦未寝.( ) 藻.( )荇.( )交横 解.( )衣欲睡 ⑵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解衣欲.睡( ) 欣然..起( ) 师生随笔 遂至承天寺( ) 盖竹柏影也( ) ..相与步于中庭( ) 庭下如积水空明( ) ....念无与为乐者(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⑶翻译句子: ①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⑷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 (三)再读课文,赏析精彩段落 1.这是一篇写景的散文,你能快速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吗? 2. 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写景?写出了月的什么特点? 3.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划线句子改成“蛙鼓阵阵,流荧飞舞,狗吠鸡鸣,笑语随风散。”好不好,为什么? 4.“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反复诵读写景的句子,由“景语”来体察“情语”。 “情语” (四)有感情的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心境。 三、质疑问难,展示点拨 1.《记承天寺夜游》里的月夜小景,确实美伦美奂。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像承天寺这样的美景每夜都有到处都有,为什么只有苏轼才能领略到? 2.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 师生随笔 我的疑问:1. 2. 四、盘点收获,拓展提升 1.我学到的文言实词: 2. 我了解的苏轼: 3.我欣赏的写月的句子: 五、达标测试,巩固提高(18分) 1.解释下面的加点词(4分) ⑴念无与为乐者( ) ⑵遂至承天寺( ) ..⑶怀民亦未寝( ) ⑷相与步于中庭(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6分)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4分)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4分)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积累写月的诗句。 七、自我反思 八、知识链接 请读李白《游泰山》(组诗)和杜甫《望岳》根据“景语”对比两位诗人不同的志趣、情怀。 师生随笔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ab5c5c2172ded630b1cb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