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教学目标:1、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准确理解文章主题 2、能熟练的背诵课文,掌握重点词语解释 3、默写重点句子,并掌握重点句子的翻译 复习重点:1、课文背诵 2、重点字词句的理解翻译 3、文章主题 4、重点句子的默写 复习方法:归纳、读记、检测 教具学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背诵课文, 完成默写填空 (多媒体出示,学生对批互改后纠正) 1、 , ,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 ? 。 3、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用“ , ” 表现月光清澈透明,竹柏倒影清丽淡雅。 4、点名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 二、作者、作品、主题(简单回顾) 1、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共列于唐宋八大家。 2、背景 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四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这篇短文,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的一个生活片段。 3、主题 运用的即景生情的写法,通过对清澈透明的月光的描绘, 流露出作者随缘自适、自我排解的特殊心境,表现了作者豁达乐观的情怀。 三、重点词语解释(多媒体出示,学生读记、教师检查) 1. 古今异义 (1)念无与为乐者 念: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读出,小声说 (2)盖竹柏影也 盖: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①闲人 古义:这里指不热衷于名利、能从容留恋光景的人 今义:无事可做的人 ②耳: 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今义:耳朵 2. 重点实词 (1)月色入户 户:门 (2)怀民亦未寝 寝:睡觉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于是 至:来到 (4)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步:散步; 中庭:院子里 (5)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6)藻、荇交横 交横:交错 四、一字多义(多媒体出示、学生交流,教师明确)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来到 礼愈至(《送东阳马生序》) 周到 .1.至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到了 .虽有至道(《虽有嘉肴》) 最好的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缺少 .2.少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送东阳马生序》) 少年 .饮少辄醉(《醉翁亭记》) 数量少 .五、重点句子翻译(多媒体出示,学生读背,老师检查) 1.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六、知识点梳理(出示问题,归纳明确,学生熟记) 1、简要分析本文的写法。 答:运用的是即景生情的写法。通过对清澈透明的月光的描绘, 流露出作者随缘自适、自我排解的特殊心境,表现了作者豁达乐观的情怀。 2、对“闲人”的理解:闲人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恋光景的人,这里既是作者对贬官后担任闲职的自嘲,又是面对挫折时豁达乐观的写照。 3、文章含蓄的透漏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作者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既有赏月的欣喜,又有被贬的悲凉,更有自我排解的豁达乐观。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隐含的哲理? 答: 大自然的美景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都能享受到大自然美景的无穷乐趣。 5、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①修辞:运用比喻,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草,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疏影摇曳;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表现出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②写法:月光的“动”与竹柏影子的“静”相结合,正面描写(庭下积水空明)与侧面描写(水中藻荇交横)相结合,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疏影摇曳;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表现出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七、金题演练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0分) (一)《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二)东坡在儋耳①,因试笔,尝自书云: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覆盆水于地,芥②浮于水,蚁附于芥,惘然不知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③,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④乎!”念此可以一笑。(节选自《何氏语林》) 注:①儋耳:即儋州。②芥:很小的草叶。③见其类:见到它的同类。④方轨八达之路:宽阔的四通八达的大道。方轨,两车可以并行的道路。 1. 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欣然起行 走 (2)有生孰不在岛者 谁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 如何理解语段(一)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含义?(2分) 这是作者的自我宽慰。虽遭贬谪却能欣赏到自认美景,这是那些追名逐利的人取法感受到的,透漏出一种旷达、乐观的情怀。意虽平淡,却含蓄深沉,回味无穷。 4. 根据语段(一)和语段(二)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4分) 两个语段都写于苏轼被贬谪期间,但抒发情感的方式有所不同。语段(一)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描绘庭院月色,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语段(二)则借寓言故事,阐发了眼前的挫折和磨难都是过眼烟云,人应淡定的面对逆境和痛苦的思想,进行自我调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4d1e052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