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 第二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气氛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第三层便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优美的月景。 小结: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文章通过记事、写景、抒情,以极精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感和熏陶。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深入领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所表达的 补充解释:欣然:高兴地;遂:于是;盖:原来是;相与:一起; 但:只是; 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思考问题: 1、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弈喻 作者简介 :钱大昕,字晓徵,号辛楣,又号竹汀。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生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逝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是18世纪中国的杰出学者,乾嘉时代的史学大师。青少年时代成长在文化氛围浓郁的江南地区,就学于苏州紫阳书院,与王鸣盛(钱之妻兄)、王昶(chǎng)、曹仁虎等同学,诗名甚著,号称“江左七子”。 本文选自《潜研堂集》。弈喻:用下棋打比方,借下棋的事情讲道理。 本文的标题揭示了文章的写法——缘事而发、以小见大。文章通过一下棋所得到的教训从而联想到待人待己的道理:人贵有自知之明,也贵有知人之明,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轻视别人。 第一段记叙一次下棋给我的教训。文章写出了我在观弈时的态度的变化:从耻笑别人失算到终日默坐,是因为接受了下棋给我的教训。活灵灵地再现了一个自高自大而又碰壁的人物形象。 第二段不是象一般的杂文直接由下棋引发出作者的感想,而是由此及彼地联想到现今求学的人的两大缺点,一是喜欢挑古人的毛病,二是喜欢揭今人的短处。通过分析得出今之学者的缺点和我那次看别人下棋时的态度是一样的。这就更加说明了耻笑别人的错误。 第三段才承接第一段的下棋转而议论为什么不能耻笑别人。说理明白透彻,让人信服。文章最后呼应第一段,使整篇文章结构完整紧凑,浑然一体。 译文:我在朋友家里看一棋。一位客人屡次输掉,我讥笑他计算失误,总是想替他改放棋子,认为他赶不上自己。过一会儿,客人请求和我下棋,我颇为轻视他。刚刚下了几个棋子,客人已经取得主动的形势。棋局快到中盘的时候,我思考得更加艰苦,而客人却轻松余。终局计算双方棋子,客人赢我十三子。我很惭愧,不能说出一句话。以后有人邀请我观看下棋,我整天默默地坐着看而已。 现在求学的人读古人的书,常常非议古人的错误;和现在的人相处,也喜欢说别人的错误。人本来就不可能没有错误,但是试试彼此交换位置来相处,心平气和地估计一下,自己真的没有一点失误吗?自己能够认识别人的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失误,自己能够指出别人的小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大失误,自己检查自己的失误尚且没有时间,哪里有时间议论别人呢! 棋艺的高低,是有标准的,一着的失误,人们都看得见,即使想回护以前的错误也是隐瞒不了的。事理方面的问题,人人都赞成自己认为正确的,人人反对自己认为不正确的。现在世间没有孔子那样圣人,谁能断定真正的正确与错误?那么别人的失误未必不是有所得,自己没有失误未必不是大失误,但是人们彼此互相讥笑,没有停止的时候,简直连看棋的人都不如了。 (所〕处所,住的地方。 数(shuò)〕屡次。 嗤(chī)其失算〕讥笑他计算得不好。为〔辄欲易置之〕代其下棋子 改变他下棋的路数。 易,变易 取代 〔逮(dài)〕及,赶上。 〔顷之〕过一会儿。 〔对局〕下棋。 局,棋盘。下棋一次叫一局。 〔易之〕轻视它 以为它很容易。 〔甫〕刚刚。 〔先手〕下棋时主动的形势。 〔益苦〕更加艰苦。意思是难于想出招数。 〔竟局数(shǔ)之〕终盘计算棋子(以定胜负情况)。 竟,完了。 〔赧(nǎn)甚〕很惭愧。赧,脸红。 〔学者〕求学的人。 〔訾(zǐ)〕诋毁。 〔居〕相处。 〔固〕本来。 〔易地〕彼此交换地位。 〔平心而度(duó)〕心平气和的、冷静的推测,估计。 〔果〕真。 〔不暇〕没时间,忙不过来。 〔优劣〕(棋艺)高低。 〔定〕定准,公认的准则。 〔一着(zhāo)〕走一步棋。〔护前〕回护以前的错误 泛指护短。 《三国志·朱桓传》:“桓性护前,耻为人下。” 〔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赞成自以为正确的,反对自以为不正确的。 〔无孔子〕意思是没有大智的圣人。 〔是非之真〕真正的是非。〔失〕意思是表面看来是错误。 〔得〕意思是道理正确。 〔无有已时〕没完没了。 〔曾(zēng)观弈者之不若已〕简直连看棋的人都赶不上了。 曾,乃,竟。 不 若,不如。 已,同“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fe2780203d8ce2f006623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