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好听的声音》 设计意图: 《纲要》中说:活动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自然界,声音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幼儿的感官是非常敏感的,在幼儿的生活中,孩子们每天都能接触到好多不同的声音,这些源于生活,源于大自然的声音,都会引起幼儿们的注意。因此,我选择了科学活动《好听的声音》,从幼儿身边的事出发,贴近幼儿生活,易被幼儿接受,引起幼儿兴趣,为幼儿的探索发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且,在操作实验中所取的材料都是幼儿身边的物品,使幼儿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珍惜和利用周边资源,让幼儿真切地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根据中班幼儿爱玩、好动的特点和已有的初步的科学探索经验,我通过听声音、说声音、探索声音、模仿声音,避免一味的老师说,幼儿听的守旧模式,让他们在一种宽松的氛围中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声音产生的原因,并获得相关的经验;同时,引导幼儿发现大自然、生活中声音的奇妙,初步了解声音内藏的奥秘,感受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幼儿能积极的参与到探索的活动中,体验与同伴分享的快乐。 2、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振动使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3、能大胆表述自己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1、幼儿熟悉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的声音。 1、PPT:幼儿一日晨间入园前生活情景声音(动物的叫声、汽车的鸣笛声、自行车的铃声、摩托车的声音、电话的铃声、孩子们的笑声)等声音的录音以及乐音和噪音的录音。 2、木梳、瓶盖、矿泉水瓶、拨浪鼓、报纸、筷子、碗、勺子等幼儿经常接触到的玩具物品。 3、小面鼓、珠子、鼓棍 活动过程: 一、引发兴趣,感知声音。 1、倾听生活中的声音。 教师:生活中有各种不同的声音,老师这儿录下了一些声音,请小朋友们竖起耳朵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请幼儿描述声音,并分别尝试用嘴巴简单模仿这些声音) (兴趣是幼儿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请孩子们来听一听生活中的各种各样声音,如动物的叫声、汽车的鸣笛声、自行车铃声、摩托车声、孩子们的笑声等,以激发孩子们对声音的探索欲望,从而引出声音这一主题。) 2、诉说生活中的声音。 教师:“大自然除了这些声音,还有哪些声音呢?”引导幼儿说说大自然的其它声音。 二、操作实验,探索声音。 (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部分。我通过三个环节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1、初探声音 幼儿操作,在玩中知道当物体发生碰撞是就会发出声音。 ——老师这儿有一张报纸你怎样让它发出声音。(幼儿自由实验、交流,教师观察指导;自由探索结束后,引导幼儿共同交流。) ——你用了什么方法,使报纸发出了声音?(幼儿讲述帮助幼儿丰富词汇:搓一搓、捏一捏、按一按、敲一敲刮一刮、揉一揉、弹一弹、撕一撕、甩一甩) ——我们让手里的东西动起来,他就能发出声音来。那为什么现在它就没声音呢?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这一环节中,是幼儿与材料的第一次互动,幼儿通过自主的探索,在玩中知道当物体发生碰撞时就会发出声音。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逐步提升,基本符合中班幼儿的认知水平,通过这样的提问,孩子们也能层层深入思考,从而达到教师所追问后要达到的问题设计的目的。首先,我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自由,让他们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孩子们操作兴趣非常高,每位孩子都在认真地探索,并和同伴相互交流、分享着自己的发现和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其次,在指导幼儿活动时,我有意识地鼓励他们进行多种尝试:“除了这种方法,你还有别的方法让它发出声音来吗?”通过孩子们的自主探索,最后,我提出了在此次活动中最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声音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下面教师的实验操作作了铺垫。) 2、教师实验操作,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产生 ——教师:小朋友们小珠子是个奇怪的舞蹈家,她跳舞要用大鼓做舞台,还要用大鼓为她伴奏他才肯跳。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大家看鼓面上的珠子动了吗?(没有)怎样让小珠子跳动起来?(让幼儿各抒己见,大胆猜想) ——教师出示鼓,在小鼓上放一小珠子,并示范让鼓上的珠子会跳舞。让幼儿观察,敲鼓的时候你会发现什么?——珠子在跳舞; (通过一个简单的小实验——鼓面上跳动的小珠子,使孩子们感知振动,从而发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师的直观演示,引导幼儿感知鼓棍必须和鼓面发生碰撞,鼓面才会震动而且会发出鼓声,从而让幼儿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 3、 思考和讨论 ——当所有的物体都静止的时候,你能听到声音吗?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想一想:我们说话的时候,是哪里在振动?拍手的时候,那里在振动?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鼓棍必须与鼓面发生碰撞,鼓面才会振动而且会发出声音,小珠子也才会跳起来;) 二、幼儿第二次操作,尝试让所有的物品发出声音 ——小朋友,想一想除了刚才这些材料能发出声音,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东西能发出声音?请你找一找,试一试,让这些东西也能发出声音。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看桌子上面有什么呢?看看这些东西在动吗? ——小朋友怎样使这些东西发出声音来呢?请大家试一试,来玩一玩。(幼儿自由探索,教师适时指导。) ——幼儿自主探索后,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的操作即发现 幼儿示范,引导幼儿说说通过拉、推、搓、摇、碰……能使静止的物品发出声音。 教师:“你玩的什么?你是怎样使它发出声音来的?”请个别幼儿示范,并说说通过什么动作使东西发出声音的。(如:摇、搓、撕、揉、甩、捏……) (本环节中,教师开放性的提问唤起了幼儿生活经验的回忆,幼儿直接的操作,自主的探索让物品动起来,使他们更清楚地知道,我们生活中的这些东西,当我们去动它的时候,它就能发出声音来;当我们不再去动它的时候,它就没有声音了;也就是说把静止的东西动起来就能发出声音;竟而进一步巩固了声音产生的原因。) 三、回归生活,听辨声音 1、听辨声音 感受不同 播放乐音噪音,直接体会不同的声音带给人们的感受。 2、表演乐音,分享愉悦 师幼一起用刚刚找到地,用会发出声音的物品配上这段好听的音乐表演。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更应服务于生活,作为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儿童将科学带到生活中。我把声音引申到孩子们的生活中,帮助孩子们了解我们身边的乐音与噪音,进一步丰富孩子们对声音的认识。通过比较,让幼儿知道噪音有害身体健康,从而养成说话轻、走路轻的良好习惯。活动的最后,我请孩子们一起用刚刚找到的会发出声音的物品配上这段好听的音乐进行表演,孩子们活动的兴致更是达到了最高点,对美的感受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段 四、活动延伸,模拟声音 1、将幼儿实验操作的材料投放至活动区域角,继续探索,让它们发出不同的声音并想象这像谁发出的声音。 2、提供动画片,听一听有什么声音,鼓励幼儿利用身体与物品接触、物品与物品接触发出各种声音来模仿动画片中动物走路的声音。 (将活动材料投放至区域活动中,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为幼儿的探索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使其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到巩固,且能迁移到其他方面,不断生成新的问题,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因此,当我提供动画片,让幼儿进行模拟动画中的声音时,相信更能激起孩子的兴趣。此时,幼儿探索的方法不一定都很准确,发出的声音也不一定很接近实际的声音,但却是他们自己探索的结果,教师只要给予鼓励,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从而开阔幼儿的思维领域,使其得到更大的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b29fb77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9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