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 菱形的性质(一) 1、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性质定理1、2;会用这些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知识与技能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自学能力、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探索菱形的性质和基本概念的过程,在操作、观察、分析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意识,体会几何说理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和严密的思维意识、审判观、价值观。并在教学中渗透事物总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 难点 菱形的性质定理1、2。 定理的证明方法及运用。 教学过程 备 注 教学设计 与 师生互动 第一步:创情导入 1.(复习)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矩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其实还有另外的特殊平行四边形,请看演示:(可将事先按如图做成的一组对边可以活动的教具进行演示)如图,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之一组邻边相等,从而引出菱形概念. 菱形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强调】 菱形(1)是平行四边形;(2)一组邻边相等. 让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所见到过的菱形的例子. 探究:将一张矩形的纸对折再对折,然后沿着图中的虚线剪下,再打开,你发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呢? 第二步:探究新知: 探究:菱形的性质,让学生动手利用折纸、剪切的方法,探究、归纳. 方法一:将一张长方形的纸横对折,再竖对折(如教材P107的探究),然后沿图中的虚线剪下,打开即是菱形纸片; 方法二:如图1,两张等宽的纸条交叉重叠在一起,重叠的部分ABCD就是菱形; 图1 图2 方法三:将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在折痕上取任意长为底边,剪一个等腰三角形,然后打开即是菱形(如图2) . 总结:菱形的性质: ㈠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㈡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探索: 菱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如何证明这个公式?(提示: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第三步:应用举例: 例1 (补充)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F是AB上一点,DF交AC于E. 求证:∠AFD=∠CBE. 证明:∵ 四边形ABCD是菱形, ∴ CB=CD, CA平分∠BCD. ∴ ∠BCE=∠DCE.又 CE=CE, ∴ △BCE≌△COB(SAS). ∴ ∠CBE=∠CDE. ∵ 在菱形ABCD中,AB∥CD, ∴∠AFD=∠FDC ∴ ∠AFD=∠CBE. 例2、已知:如图,AD是三角形ABC的角平分线,DE∥AC交AB于E,DF∥AB交AC于F,求证:四边形AEDF是菱形。(提示:运用定义判定。) 例3(教材P108例2)略 例4、如图是菱形花坛ABCD,它的边长为20m,∠ABC=60°,沿着菱形的对角线修建了两条小路AC和BD,求两条小路的长和花坛的面积(分别精确到0.01m和0.01m). B 2A O D D A H O B C C 例5、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 对角线AC=8㎝,DB=6㎝,DH⊥AB与H.求DH的长. 【能力提高】 1、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C,DF∥AB,求证:四边形AEDF是菱形。 A E F A D C D O C B B 2、已知如图,菱形ABCD中,∠ADC=120°,AC=12(1)求BD的长;(2)求菱形ABCD的面积, (3)写出A、B、C、D的坐标. 3㎝, 第四步、随堂练习 1.若菱形的边长等于一条对角线的长,则它的一组邻角的度数分别为 . 2.已知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是6cm和8cm ,求菱形的周长和面积. 3.已知菱形ABCD的周长为20cm,且相邻两内角之比是1∶2,求菱形的对角线的长和面积. 4.已知:如图,菱形ABCD中,E、F分别是CB、CD上的点,且BE=DF.求证:∠AEF=∠AFE. 第五步:课后练习 1.菱形ABCD中,∠D∶∠A=3∶1,菱形的周长为 8cm,求菱形的高. 2.如图,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13cm的菱形,其中对角线BD长10cm,求(1)对角线AC的长度;(2)菱形ABCD的面积. 第六步:课后小结 矩形、菱形各具有哪些性质?填写下表、填图: 性 质 判 定 矩 形 菱 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d9aa30f6d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