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本中写作素材的积累 作者:陆张华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8年第8期 [摘要]语文课本是学生从中获取写作素材的主要途径,因为语文课本中蕴含着精美的语言素材,丰富的思想感情素材,可供模仿的典型篇章结构。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素材;积累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8)22-0092-02 清代刘大槐说:“譬如大匠操斤,无土木材料,纵有成风尽垩的手段,何处设施?”说明积累写作素材是写作的重要环节。我们考虑到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面对较重的课业负担,要做到“读书破万卷”很难,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就地取材,开掘语文课本这个取之不尽的宝藏,从中获取写作素材呢?因为语文课本中蕴含着精美的语言素材,丰富的思想感情素材,可供模仿的典型篇章结构。 一、课本蕴含着精美的语言素材 小学语文课本中汇聚了古今中外大量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为我们提供了规范、优美的语言材料,如果平时我们能用好课本,培养学生善于从课文中发现、模仿、运用语言素材的良好习惯,那么学生的写作素材何愁积累不起来,写作水平何愁不能提高呢? (一)语文课本中有生动的词语 客观事物是丰富多彩和千变万化的,用于描绘客观事物的语言亦如此。作家们总能选用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那一个词语,使用词精当,鲜明生动,富于变化,增添文章的风采。如脍炙人口的“留连戏蝶时时舞”中,“舞”字,写出了蝴蝶飞舞的动态美,更体现诗人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赞美之情。引导学生多多积累这样的词语,为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语文课本中有灵活的句式运用 课文作者善于根据抒发感情、体现思想或表达内容的不同需要,选用不同的句式,以变换节奏,使语言抑扬有致,波澜起伏。如长句周详严密,短句简洁明快,独词句鲜明突出。散句参差错落,自由洒脱;整句整齐匀称,读起来如大河奔流,一气呵成。感叹句便于抒情,对偶句铿锵凝炼,反复句余韵悠然,排比句气势磅礴,反问句引人深思。如若我们能指导学生把握好这些句式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句式,那么学生的语言定会大放光彩。 (三)语文课本中有多种修辞手法的妙用 作家通过各种修辞手法勾勒出事物的立体特征,状难言之物如在眼前,把事物写活了。如《秋天》中有这样一句:“秋风在田野里打滚,秋风在小路上奔跑;秋风抓一把桂子的香气,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这里的拟人句,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秋风具体化了,仿佛一个调皮的孩子,将秋天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通过调动各种修辞手法而写成的句子就像珠玉一样,使整篇文章光彩照人,显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可从词语、句式、修辞三方面入手,用丰富的语言去表现丰富的思想。“腹有诗书气自华”,腹中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素材,学生的写作就不会出现词不达意、言不尽意的语言痛苦了。 二、课本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素材 在写作中还需要把思想、感情,把观点和旨趣注入作文之中,赋予客观事物以主观生命,把心灵的光辉注入对象,给材料注之以魂,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与人产生心灵的共鸣,而语文课本正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感情素材。 (一)语文课本中蕴涵着深厚的思想美 语文课本中的多数作品寓意深刻,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凝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观点以及人生观、世界观。如《李时珍夜宿古寺》让人体会到主人公以苦为乐、甘于付出的品质和对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飞夺泸定桥》让人感受到红军战士们为革命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崇高精神。《难忘的一课》让人品味到台湾人民身上闪烁着的爱国精神。……打开语文课本,那一篇凝聚着作者浓郁感情、殷殷心血的作品无不闪烁着熠熠生辉的思想光辉。学生从中吸取人类思想的精华,净化心灵,升华思想,提升自己的精神追求和审美品味,更从这些素材中获得写作的启发,从而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 (二)语文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美 语文课本中许多作品饱含真情,感人肺腑。《珍珠鸟》展现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互相信任的美好境界;《散步》融注了深深的母子之情……这种情感素材无不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产生强烈的共鸣。通过积累和感受,学生自然而然拥有了丰富的情感体验,下笔时也就能将内心深处的情感体会融于笔端了。 三、课本蕴涵着可供模仿的典型篇章结构 文章的篇章结构是相当重要的。可见,即使有了正确而深刻的思想,新颖而典型的材料,优美而生动的文句,如果没有组织结构,所有这些只是一盘散沙,仍然不能成为一篇文章。 (一)从课本中,学到写作记叙文的基本材料 老舍说:“写文章须善于叙述。不论文章的大小,在动笔之前,须先决定给人家总的印象是什么。”叙述之于文章是相当重要的。所以小学生学习写作必须首先培养叙述能力。叙述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 1.叙述的要素。一个完整的叙述,必须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诸要素,也就是通常说的“叙述六要素”。在教读课文的过程中每个教师都会指导学生辨认记叙文中叙述的要素,理解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写作指导过程中,可提醒学生模仿课文,交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 2.叙述的顺序。通常叙述的顺序有:顺叙,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和事件发展的顺序来叙述人物活动和事件经过,它是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叙述方法,课本中的多数记叙文都采用这种方法。 3.叙述的人称。第一人称叙述,作者以事件参与者的角度来叙述。许多课文都运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例如:《养花》中的“我”——老舍,《挑山工》中的“我”——一名游客,等,运用的都是第一人称,其最大优点是给读者以真实感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叙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叙述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经过。毕必成的《军神》,沈重的《狼牙山五壮士》等。这种叙述,不受叙述者见闻和感觉的约束,不受时空限制,是叙述的最重要的基础。 第二人称叙述,从叙述的角度上讲,实质上是不存在的。那其实是第一人称叙述,是“我”在向“你”或“你们”叙述。 在具体作文中,教师提醒学生叙述的人称必须统一,如需转换人称,必须交代清楚,以免造成混乱。 (二)从课文中,掌握写作说明文的基本材料 说明文与记叙文有所不同,它“说明一种道理,作者的态度是非常冷静的。道理本该怎样,作者把它说清楚就算完事”。语文课本中的说明文,为学生提供了写作范例。 1.抓住特点说明 说明文在写作时,必须抓住事物和事理的特点进行说明。怎样让学生抓住特点呢?最好的办法是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进行实物说明。在对事物的观察中,除了把握对象的明显特征外,还要认真观察对象的每一个细部,不遗漏对象的任何一个细节,因为细节也能说明问题。 2.说明的顺序与方法 说明文的顺序是关于组织材料的问题。它需要按照客观事物的顺序,如实地说明事物,头绪清楚,条理分明就行。一般有时间、空间、逻辑三种顺序。说明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课文所教给学生的主要有定义说明法、分析说明法、分类说明法、举例说明法、比较说明法、数字说明法、引用说明法、图表说明法、比喻说明法等。一般课文都会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学生在运用说明方法时,一要灵活,二要得体,三要综合运用,才能增强说明效果。 学生在广阔的语文课本中,学习到了许多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写作相联系,培养学生善于从课本中发现,模仿、运用语言素材和写作方法的习惯。作为学生自己,只有平日不断积累,勤于练笔,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责编韦淑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dde75f8ea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c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