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典诵读对学生的影响 摘要:传统文化教育在当下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是文化自信的回归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一直以来,许多学界专家和教育工作者都在深思素质教育推行了这么多年,取得了很多骄人的成就,但不可忽视也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过度的功利化和实用性使学生囿于紧张的学习生活和题海战而无暇感受生活和世界,无法浸润传统文化,获得人生启迪,践行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化的瑰宝。而当前的小学生诵读经典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参考文献:浅谈;经典诵读;影响 笔者对此进行调查分析,并结合多年的教学管理与语文教学实践中,从经典诵读作为一重要抓手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的培养,以及个人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塑造的深远意义以及经典诵读的实施和效果浅谈一下相关认识,希望对推广小学生经典诵读有一些帮助和启发: 1. 经典诵读对人文心态的培育和弘扬传统美德具有基石作用 实施经典诵读活动幼小的心灵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不仅可以奠定厚实的人文基础,还为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以及传承和发扬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经典作品富含丰富的思想精神内涵和巨大的文化力量,读《论语》我们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应勤于学习,善于学习。读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我们感受到志士士大夫们博大的胸怀和远的理想和抱负,读文天祥的《正气歌》我们体会到了什么是国仇家恨和浩然正气。读《二十四孝》我们感受到了深厚的情亲以及为人父母的慈爱和做人子女的拳拳孝心。读《孝经》我们知道不仅仅对父母要孝,还要扩而广之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人才为大孝。也就是说,你孝敬父母长辈,这是小孝。等你长大成家,你就有了两方的父母,你能用同等的心去孝敬双方的长辈,这算是中孝。普天下的人都会老,你也要做父母,父慈子孝,你能用平等的心孝敬天下的父母,视天下父母如同自己父母,用慈爱的心对待天下所有的人,视天下儿女如同自己的儿女,这就是经典文化载体的魅力和巨大力量,教育于感知中,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1. 有助于语言能力的形成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小学阶段是记忆的黄金时期,阅读经典作品,做到熟读成诵不仅可以增加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记忆力。读的经典作品多了,积累的素材也自然就多了,熟读后能悟,悟而后内化成自己的认识,而后能用,用后生巧,巧后出新,写作能力也自然提高了,王勃酒后腹稿乃成,实为饱读诗书,达到运用自如,造化随笔的境界,欧阳修的看似闲笔借情山水,实际也是广闻博览的功效,无有积累,这份闲情和洒脱是只有靠装了。这就是所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之语,确有道理。 1. 诵读经典有助于记忆的锻炼 经典诵读有激发智慧和个人学习潜能的作用,读书之法,口到心到,诵读是艺术的接受过程,它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思维的思辨过程,诵读的过程中,口、眼、手、脑齐抓共用,读的信息被吸纳,被分析,被理解,被反馈,从而善个人气质,提升素养,形成独特的个人魅力和风度,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是初学者,一旦接触并受用终生。“少成若天性,习惯自然成”,“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对对个人气质和学习能力的强烈影响是建立在对记忆力的拓展和优化基础上的,经典诵读具有启迪开智的作用。 人类几千年的璀璨文化是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通过经典诵读了解并掌握已有的文化世界,就能更好的被文化塑造,经典是民族精神的源头,传统经典文化记录着民族基因中最高智慧,承载的是圣贤的伟大思想光辉,经典诵读以其简单易行且传统文化积淀蕴含丰厚而成为传统文化及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据调查在当下,很少有小学生会主动去诵读经典。儿童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贫瘠得让人觉得可悲。长此以往,中华经典文化的底蕴,必将变得越来越肤浅,直至消失殆尽、荡然无存。因此,开展小学生诵读经典活动已刻不容缓。 我们的孩子每天读经典,耳濡目染文化和文明的韵味,陶冶情操,丰富知识,这是一种美妙的过程,更是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有效措施。中华泱泱大国,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犹以“文化”这朵浪花最为耀眼,古诗、古词、古文……历代先哲前贤为我们留下了无以计数的闪烁着创造光芒和生命色彩的文化瑰宝。《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可见,经典诵读何其重要! 参考文献: [1]林新好. 浅谈经典诵读对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9(3). [2]万应龙. 谈国学经典诵读对农村小学生发展的作用[J]. 吉林教育, 2017, 000(033):P.76-76. [3]孙秀丽. 读经诵典 提高人文素养——小学语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探微[J]. 科普童话, 2019, 000(034):P.151-151. [4]委晓芳. 诵读国学经典,提升小学生综合素养——小学低年级开展经典诵读实验回顾[J]. 学周刊:上旬, 2015(22):140-140.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e437a1e59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