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国学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作者:乔竞 来源:《读写算》2018年第28期 摘 要 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学生的人格,提升着学生的素养。多了解一些国学方面的知识对提高语文成绩有着很大的帮助,而且古人流传下来的文化和总结的素养研究对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有着密切的影响。 关键词 国学教育;学生;成绩;道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8-0036-01 一、国学的概念和内涵 (一)概念 国学,是指以释、道、儒三家学问为主干,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婚丧礼仪等等为枝叶的传统中国文化体系。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并抽象继承、积极弘扬的重点之所在。 中国没有西方意义的哲学,有的是思想。从古到今,皆为此般!而国学不仅仅是哲学或思想,更不是守旧学者在书斋里研究的枯燥文章,它是贯穿中华数千年的文化精髓。国学是四书五经,是二十四史,是唐诗宋词,是红楼梦和三国,是老庄,是禅机,是数不尽的古代文献,当然也是贯穿在其中的精神。 但国学最根本的是思想,是中国家国一体的和谐文化,是贯穿中国历史进程的孝、悌、忠、信、礼、仪、廉、耻等为核心的八德思想。 (二)内涵 国家之文学,才是国学之根本。学者黎黍匀认为,国学内涵包括了有国家文化与艺术特征的各类学科,这些学科具有历史性、延伸性、发展性、现代性、国家性。 (1)历史性:体现在古代文学的出现和影响力,比如《孟子》的学说,在各个时代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属于历史性质。延展性:包括了持续性和同化性。历代有印度佛学与我国阴阳学说的结合,形成了中国佛学的体系,以及各个学科互相渗透同化。最明显的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2)发展性:包括了该文化或艺术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持续影响力。如儒家自孔子之后,不断出现了朱熹、王阳明等人的丰富和发展,以及在宋朝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重视,使其影响力及发展显示出强大生命力。(3)现代性:包括了该文学在当代的指导意义和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当代的价值。威尔·杜兰认为:“或许除了《道德经》外,我们将要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經》中寻找智慧的精妙。”这是国学在当代的生命力和客观影响力,也是国学本身的价值的体现。(4)国家性:包括了国家的文化与艺术特征,能够明显区别于他国的文化,具备世界范围内的独特性。如印度的佛学与中国的道德经,有相似点也有明显的区别特征,埃及的太阳文化与中国的阴阳文化既有相似点也有明显差异。这些都是各国文学的国家特征,民族特征。 我国国学能够体现以上的内涵,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体系,具备深远的影响力和同化力,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二、国学教育与学生语文成绩 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滋润着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和灵魂。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们就会接触古诗词,在家长的引导下,三四岁的小孩也会背上几首唐诗宋词或者朗朗上口的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在不懂任何意思的情况下也会很熟练地背诵出来。国学可以开发智力。儿童读国学经典运动,提倡教十三岁以前的孩子读书、背书。读诵的内容,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儒家、道家很基本的一些书,甚至也可以包括一小部分佛家的书。有位老师说,不管四书五经,或是其他古书,任何一段,教小孩子像唱歌一样,很轻松愉快地背诵,不给他讲解,偶尔稍稍讲一点。这样背下去一辈子都有用,一辈子都忘不掉。 学生从小多接触国学方面的知识,可以开发智力,优化大脑,巩固记忆力,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和对古诗文理解的背诵。对提高语文成绩是理所应当的结果。 三、国学可以培养优秀品德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什么?德行。毋庸置疑的是,我们应该都认可童年对人一生幸福的重要性。对人的一生而言,童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好的启蒙教育就是开发孩子“善的心性”。通过背诵原文,通过学习理解内涵,再运用于现实生活,学习经典,启迪智慧,完善品格,成就人生。经典的学习会让学生一辈子受益。 国学素养要从娃娃抓起,国学所蕴含的“仁义礼智信”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放弃的精髓,能使我们以健康的心态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变迁。更重要的是国学可以使学生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经典著作是我们民族文化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为了使学生从小就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弘扬国学。 国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影响,首先是对学生对事物的认知、道理的理解和自身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的养成有着决定性的帮助。其次对学生的识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记忆能力、阅读理解能力都会有所提高,能为学生的一生奠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金久皓.国学教育的意义.2009(1):10-21. [2]国学作用浅析.2012(2):3-25.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8f1540c48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