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为了保证河道系统水环境治效果的提升,应能认识到多方位类型生态修复技术的重要性,并能在河道水环境修复当中,将多种修复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促进河道生态生态系统的恢复。本文就多方位类型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水环境治理当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标签:河道;生态;水环;修复 城市建设的推进中,河道环境也受到了一定的污染,导致河道水质发生改变,并且还会对河道附近的生态环境、以及城市地下水的水质产生影响,需要采用高效的环境净化措施来改善河道中的水环境。 1河道环境治理工作分析 现代河道体系是城市当中河湖体系的主要承载载体,需要通过河道连进行联通,保证水源的流动、更新,而且在生态发展理念的影响下,河道不仅是城市当中水环境的基础组成部分,也关系着城市经济发展,需要能进行科学的管理。但在现代城市的建设工程推进中,一些企业为了获得更高利润,在未对生产废料进行处理的情况下直接将污染排放到了城市河道体系当中,对河道水环境造成了影响。一些地区中的河道也因此出现了水体颜色绿化、水体由于含有大量的悬浮物而出现浑、河道水体中含有的有毒成分变多,影响了周围居民的健康。 河道水系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不仅是一项污染治理工程,同时也是一项生态保护工程,目前社会对河道环境治理关注度较高。在开展河道环境治理的时候,会灵活的运用多种治理措施,在物理河道水系生态修复措施中包含单独曝气水体环境舱里措施、机械设备除藻措施、河道底泥疏浚处理措施等等,实现河道环境治理效果的提升。而在化学技术方面主要会根据河道水系统当中存在的污染物种类,而向其中投入相应的化学反应物,起到治理河道污染问题的目标。在河道治理技术的发展中也出现了生物类型的水环境修复技术,比如使用水生类型的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进行河道环境治理。 但在实际的河道环境治理当中,由于河道污染有着一定的复杂性、多样性,仅使用物理类型、生物类型、化学类型河道处理技术中的一种难以有效的解决河道水系统污染、恢复河道水环境。需要能将多种类型的河道水环境处理技术同时使用,在多方位类型修复技术推动下,优化河道水环境。 2多方位类型河道水环境生态修复模式分析 2.1多方位河道生态修复技术分析 现代河道水环境治理中所使用的生态修复模式是一种复合类型的生态治理技术,在开展治理工作的时候会综合的使用多种类型的河道环境治理措施,能在 融合了外源截留技术、河道内源控制技术、人工类型净化技術之后提升河道水环境治理效果。这几个河道水系统修复措施都有其各自的特点,使用的时候既要能注意各技术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也要能注意单个处理技术的应用效果。 从河道水源环境治理模式以及治理效果方面来看,这种多方位类型的河道水环境修复模式在使用的时候,避免了过去单一水处理技术存在的弊端,能从多方面、多环节进行生态恢复,更有效的恢复河道水环境。通过在河道水环境之中采用截污处理的方式,能避免污染物流入到河道当中,这种以污染源头为起点的水环境治理措施能为河道水环境治理提供良好基础。其次,通过规律性的河道清污操作能清除河道中存在的大量淤泥,避免淤泥中污染造成内源污染。第三,当河道水质恶化速度较快的时候,可以将人工类型净化设备运用到河道水环境治理当中,遏制污染发展。 2.2外源污染控制分析 暴雨初期雨水的水质甚至比生活污水的污染更加严重,单纯控制点源污染不能保障河道水环境质量根本改善。对此,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在面源污染控制方面采用雨水原位自动膜滤设备,这是一种工程化的雨水处理技术,采用超低压膜过滤工艺,具有前处理和膜过滤一体化的紧凑独立系统,可高标准去除各种雨水径流污染物。雨水原位自动膜滤设备的滤芯采用折叠式的滤膜,可提供有效的过滤面积,截污的同时保障设备过水能力。过滤系统设有滤后水体贮存池,主要用于暴雨过后设备滤芯的自动反冲洗,可减少累积的截留污染物,大大延长滤芯的使用寿命,且减少人工维护的频率和成本。该设备通常安装于雨水管网排入河道的末端,将携带有较多污染物的暴雨初期雨水进行有效过滤后排入受纳水体,改善直排河道造成的水体污染,防止水体二次污染。 2.3内源污染控制分析 底泥污染是外源污染输入河道沉淀而成,是影响和制约城市河流水质的主要二次污染源。即使在外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河道底泥中积累的大量氮磷和重金属等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将会重新释放进入水体,从而影响上覆水体水质,造成二次污染。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体系中通常采取机械清淤与生物酶底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控制内源污染,即物理与生物相结合的修复方式,可达到见效快、去除污染率高、可持续的目的。机械清淤对河道水体和底泥的理化性质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其成本高昂,因此适用于小面积、高污染负荷的底泥修复水域。对于大面积、低污染负荷的底泥修复,宜采用生物酶底泥修复的方式,其修复机理在于生物酶能够激活底泥原有微生物的活性,在自然条件下大大提高微生物对底泥中有毒有害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同时,微生物活性的提高对后续底泥理化性质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作用。 2.4人工净化体系作用分析 当外界污染物迅速进入河道,河道水环境系统处于不稳定或失衡状态时,必须采用应急措施对恶化水体进行迅速净化,以保障河道水环境系统的完整性。为 此,需通过人工净化体系进行干预,提升河道对外界干扰抵抗能力。目前,比较流行的人工净化措施主要是超微净化水处理工艺(图2),它是一种大面积的气、液相界面技术,通过采用超高压气水混合方法,在超饱和状态下产生大量微米、亚微米级氧气泡,可有效氧化有机物、去除氮磷、重金属、粘附胶体及藻类,增加含氧量等作用,可大幅提高水体能见度,是河道污染水体净化的理想工艺。 2.5水体自净强化分析 水生植物群落构建通常包括挺水、沉水及浮叶植物群落。其中,挺水植物群落及浮叶植物群落构建在河道中主要起着较强的景观效果和辅助水质维护的作用。沉水植物群落构建是维持河道水体生态系统稳定与生态多样性的基础,是水体生态修复的关键与核心,占据了水生态系统中的关键性界面,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起重要作用。其中岸边较浅水域,通常布置四季常绿矮型苦草为主的水下草皮,中部较深区域应布置形体较高、四季常绿的冬、夏水下森林,以提升深水区的景观度。该群落构建的主要机理在于:沉水植物主要吸收氮磷等富营养物质;强化水体中硝化、反硝化过程,达到消去水体中总氮的目的;促进悬浮物沉降,抑制底泥再悬浮,大幅降低底泥氮磷营养盐的释放;光合放氧,促进底质中磷与铁、铝等的结合,促进磷的沉积;化感效应,即沉水植物可释放一些酚类等化感物质,抑制藻类的生长和繁殖。 3结束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道水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严重制约了城市水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应在河道水环境治理阶段邮寄灵活的运用“外源截留、内源控制、人工净化和自净强化”的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促进河道水环境的净化。 参考文献: [1]金枝.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的应用探讨[J].环球市场,2017(18). [2]苗伟波,邹剑,刘国庆,等.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水电能源科学,2016(7):167-170. [3]朱向宇,赵添乐.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与探索[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6):00176-00176. [4]邓丽萍,陈晟.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与探究[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12):00288-00288.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f34079752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