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

时间:2022-04-09 10:21: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

摘要20 世纪50 年代起,中国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福利体系,

于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人民生活可谓至关重要。建立普惠型基本福利,注重社会公正与公平,促进社会利益的合理分配;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增长,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需要着眼改变的几个方面。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还处于摸索和探索阶段,转型任务尚未完成,需要长时间的不懈努力。

关键词 福利制度 以人为本 普惠型福利 合理分配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为了消除计划经济下福利主体单一、平均主义和低效率等种种弊端,主张福利与服务的主体多元和民间运作,政府和企业纷纷将福利保障职责推向市场,忽略了社会公正。反思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正确认识改革中的存在的问题,确定未来福利制度发展的方向和内容,是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创新与发展的关键环节。 二、社会福利的概念

社会福利是一个与福利有着紧密联系的社会学名词,可以将它看成是“社会”与“福利”的合成词。至于什么是社会福利?对此有多种回答,可以说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场合,有不同答案。从现有的资料看,各方面对“社会福利”一词的理解主要有五种不同的看法:

一是“社会政策”研究中的社会福利概念,大致与社会资源同义,它包括一切有形无形的收入、财产、安全、地位、权利等等。而所谓社会政策是“将我们在社会福利的生产、分配与消费中的社会的、政治思想的和制度的内容,放入到一个我们所期望达到的具有活力的道德与政治结合的标准框架中进行的探索。”这种对社会福利的界定是各种看法中意义最为宽泛的一种。

二是针对市场经济带来的不公正采取的一切维护社会公平的制度和措施,致与我们目前使用的“社会保障”一词同义。按照这种理解“社会保障”是社会福利的一部分而不是相反。“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福利”的一种手段,它的资金来源于专门的社会保障税的收入,而社会福利的资金则来自一般的国家的财政。

三是一切形式的由政府、社会、单位和他人提供的高于基本生活水平的经济、政策和服务保障,在词义上与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相对应,指享受型而非生存型的社会利益。我国理论界所谓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在含义上正是指这个意义上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等三大部分或三大支柱。

四是由政府和社会提供的一切低于或高于基本生活水平的经济收入、政策扶持和服务保障等。以我国目前的政策为例,除了指通过民政部门提供的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孤儿、优抚对象的收入保障、政策优惠、福利服务以外,也包括建设、教育、卫生、司法部门提供的住房、教育、医疗、司法方面的救助,以及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社会团体采取的保护弱势群体的各种措施和服务等。

五是民政部门代表国家提供的针对弱势老人、残疾人、孤儿和优抚对象提供的收入和服务保障,保障标准主要是基本生活,近年来随着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推


进,也提供高出基本生活水平以上的个人付费的服务保障。这种社会福利定义在含义上最为狭隘,因此也有人直接称这个意义上的社会福利为民政社会福利。i 三、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形成

1949 年新中国成立,政府即着手进行社会主义福利制度建设。建国初期,中国社会的福利制度主要包括两大板块,即民政福利和职工福利。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经过二十余年的探索,在曲折中发展并且不断扩充,逐步形成了国家负责、板块分割与封闭运行的框架。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国家以“高就业、低工资、高福利”为平台,在单位内部保障就业人员的多项福利;对于未就业的单位以外的人员、“三无”城镇孤寡老人以及孤儿和残疾人等则实行民政福利;在农村,对五保户实行供养制度;在城镇,对居民实行价格补贴措施;国家通过多种形式举办关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等多方面的公共福利,等等。由此形成了一个单位与非单位、城市与农村具有严重差异的社会福利体系。

考察中国福利制度的发展与演变可以得出,传统的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呈现出的是一种制度性供给与补缺型福利并存的二元格局。这种福利模式是与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是一种板块分割的封闭体系、“国家—单位”的运行模式、典型的补救式福利。毋庸置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政府与集(单位)的力量,传统的福利制度不仅较好地解决了城乡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而且大大改善了城镇居民的生活境况;客观地讲,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确实发挥了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但其自身的诸多缺陷,例如不可持续性等,也不容忽视。制度结构的板块状与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基本原则相背、实施范围的身份限制, 明了制度安排的非公平、职工福利被严重异化。

尽管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福利制度具有多种缺陷,但就全局来看,传统福利制度在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和政策的制定与渐进史中却发挥了不可磨灭的积极贡献。因为,这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的相对稳定和制度化的国家社会福利体系,对当时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为今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福利制度体系积累了经验。ii 四、我国福利制度的发展与改革

随着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逐渐得以确立, 中国开始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法治化与文明化社会的转变。比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多项改革不断得到深化,国民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四;与此同时,社会总体发展进程也在不断提升。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显露出诸多社会问题,比如,社会贫富差距急剧扩大,由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而导致的社会弱势群体的数量迅速增多,等等。这些,对中国经济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健康发展都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使得加快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成为亟需解决的当务之急。 首先、 “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说

2007年,民政部的窦玉沛副部长从“小福利”角度提出,为了加快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中国将推进社会福利模式由“补缺型”“适度普惠型”转变。200810月召开的“第三届全国社会福利理论与政策研讨会”上,韩裕民从广义社会福利概念出发,初步阐述了“适度普惠型福利模式”。他把社会福利概念分为宏观社会福利、中观社会福利和微观社会福利(民政社会福利)三个层次,认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的形成需要经过初级适度普惠、中级适度普惠和高级适度普惠三个阶段。2009年,王思斌比较系统地阐述了“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


体系”的构想。

王思斌认为,普惠型社会福利是指不分城乡、城乡居民共享的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是由政府和社会基于本国(或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向全体国民(居民)提供的、涵盖其基本生活主要方面的社会福利;构建适度普惠型社会制度的基本要素有三个:社会权利观念的建构,适宜的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以及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与企业、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构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要求有五个即政府责任优先、需要导向的制度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家庭福利责任的保护与激活,以及社会福利机构的培育与发展。iii

其次、注重社会公正、公平,促进社会利益的合理分配 从福利的角度来看,构建公平的社会分配体系要切实注意两点: 第一,发展以扶老、助残、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为人民福利建立一道保障网; 第二,取消“垄断福利”,将这部分资金收归国有,进而投入到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制度建设当中,逐步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社会的福利制度,以确保公正分配的实现。

五、未来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政府意识到社会福利领域改革误入歧途。未来数年,将是国家福利改革和完善的关键时期,在设计制度的时候,政府需要汲取历史教训,做出明智的决策。

1、在理念上要彻底改变现有福利制度的不公平取向,让福利制度真正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2、对社会福利社会化要有正确的认识,即要考虑社会的自我保障及市场化福利供应方式的相容性,也就是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划分要科学明确。

3、注意公民个人自由与国家权力的关系,保证公众的参与权与选择权。 4、建立健全社会福利法规。iv

六、参考文献:

1 多吉才让. 中国社会福利丛书.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2.

2 宋士云.新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的历史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3 3 民政部 社会福利事业将转为适度普惠型J 政协天地2007( 1) 4 王征.经济发展中的社会福利问题[D].首都经贸大学,2006.



i

多吉才让. 中国社会福利丛书.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2.

ii

宋士云.新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的历史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3

iiiiv

民政部 社会福利事业将转为适度普惠型J]. 政协天地2007( 1) 王征.经济发展中的社会福利问题[D].首都经贸大学,2006.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f8a777f31b765ce050814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