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鹳雀楼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始建于北周 ,毁于金元时期战火。四大名楼中唯一的一座北方名楼,只可惜诗篇虽在,楼实难寻。据记载言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全唐诗中涉及此楼的诗篇有三篇,其中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富盛名。元明清以来凭吊遗迹者无绝。 沈括《梦溪笔谈》笔谈艺文二中:“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诸三篇能状其景。李益诗曰:“鹳雀楼西百尺墙,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随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风烟并在思归处,远目非春亦自伤。”王之涣诗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畅诸诗曰:“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三首诗各有侧重。《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诸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侧重于借景咏史抒怀;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侧重于写真般的情境再现,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那么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高在何处? 首先在于写景简洁,诗中有画。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这里诗人运用精炼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把上日下河、远海近山、白云黄河、东流西尽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诗中有画,意境深远。 其次在于借景抒情,胸臆奇出。大凡诗人借景抒情或。融情入景都是个人感受和心情,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却揭示了深刻的哲理,“欲字写出了登高之心,“更”字道出了进取之意”。只有登高才能望远,高瞻才能远瞩的普遍哲理在这里恰到好处不加雕琢的自然而出,浑然天成,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料。 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融合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再次对仗工稳,格律规范。这首诗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终上所述,王之涣《登鹳雀楼》不愧是唐诗中登楼诗的典范之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fa91d238bd63186bdebbc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