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让孩子咽下自己的苦,以后他会在别人那吃更多的苦 图书馆每天有这样一个小孩在学习,大概十来岁,个子不高,穿的很简朴,桌子上摆放着一摞被翻旧了的书,应该来自学校周边的村庄。 大多时候,这个小孩比我们这群成年人还要努力。他每天起得很早,七点来钟就到了我们的学校,一边等待图书馆开馆,一边背书,晚上要等图书馆闭馆了才肯收拾东西回家。 他不玩手机,也不发呆,只是坐在我的对面认认真真的看书,写作业,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这么一个小故事: 有个牧场主人,他每天会叫他的孩子到牧场上工作八九个小时,某天朋友对他说:你不需要让孩子如此辛苦,农作物一样会长得很好的。 牧场主人告诉朋友:我不是在培养农作物,我是在培养我的孩子。 原来教育或是培养一个孩子也并非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只要让他在合适的年龄多吃一点相应的苦头就可以了。 相比之下,我老家的那些孩子,每年寒暑假都是玩电子游戏,睡大觉,要他每天看一两个小时的书都会很不耐烦。 我不知道现在的很多农村孩子都怎么了?既没有看过他们下田种地,也没有看过他们玩那些我们小时候喜欢玩的游戏。他们很叛逆,动不动会顶撞父母,责怪父母不尊重他们,不了解他们。可是他们又怎会理解父母现在的这种心情:后悔当年没有多读一点书、多赚一点钱、多结识几个朋友、多观察这个世界...... 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像曾经的自己一样懒惰散漫,碌碌无为,他们只是想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孩子:这个世界上没有白吃的苦。正因为你有做“总统”的那点底子,所以,“娇气”这个词永远与你不沾边。 长大以后,当我从农村来到了城市,从社会的最底层爬上了另一个高度,我却一点儿也不感到兴奋、轻松,反而觉得特别紧张、压抑,不管做什么事,见什么人都有一种力不从心的体验。比如: 我第一次坐地铁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出站;第一次和朋友吃西餐的时候,不会用餐刀;第一次走进大厦的时候,迷失了方向;第一次给病人做清创术的时候,吓得双腿发软;第一次参加学术研讨会的时候,全程元神出窍,压根就听不懂;第一次和女孩子约会的时候,语无伦次...... 我真的很想多问问别人,但又怕丢脸,因为我也戴着一副眼镜,看上去也像是受过教育的人。我也真的很想多花点时间和精力把某些东西弄个明白,但是年纪越大,越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用心琢磨这些,人开始变得懒散将就,不再热爱学习,越来越混沌,正在以变老的速度向这个世界妥协。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其实就足以证明我们这群来自农村的人还远远没有达到一座城市对他的文化素养的要求,因此我们很难融入到一座城市当中。 为了改变这种由文化素养影响物质需求的现象,中国有很多父母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扮演起了“狠”角色。所谓“狠”角色指的是,严格要求孩子埋头苦读,勤学苦练,尽量做到完美无缺。事实上,父母对孩子越“狠”,越能激发双方的潜能,父母为了做孩子的好榜样不得不加强学习,努力工作,拼命干活;孩子为了满足父母,也不得不努力读书,认真钻研,积极进取。而这种“狠”劲又恰恰是每一座城市所具备的最基本的文化素养。 你若想在城市里扎根下来,就必须有一种不怕吃苦,敢拼敢熬的奋斗精神,就像城市里的每一幢建筑历经千锤百炼和层层叠加以后,还能岿然不动,屹立不倒。 没有哪一代父母不希望他的孩子能够无忧无虑、轻轻松松的长大,但是正因为为人父母,经历过世事沧桑,感受过人间的酸甜苦辣,所以才由衷的希望孩子可以比曾经的自己更努力一些,顽强一点。 小时候,我身边有两类人:一类是会读书,肯吃苦的人;另一类是很贪玩,不会读书的人。那时候,很贪玩的人总讥笑肯吃苦的人都是书呆子,长大后一定不被这个世界接受和喜欢。 但是多少年以后,肯吃苦的那类人都考上了大学,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有的进了国企,有了成了公务员,不论是外貌长相还是品德修养都被别人接受并且认可了,而那些很贪玩的一类人却纷纷沦落到了小工厂,小作坊,每天干着又脏又累工资又少的活儿。 每年年底,很贪玩的人和肯吃苦的人会聚在一块。很贪玩的人总是羡慕肯吃苦的人能够唱得一首好歌,烧得一手好菜,打得一手好牌,到过许许多多的地方,浏览过形形色色的人群,说得道理也是那么的走心入味。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如果你把年轻时吃苦受累的生活看成一种祸,那么以后的苦尽甘来就应该是一种福。 张丽钧在文章《世界上没有白吃的苦》里说过这么一番饶有意思的话,她说:“孩子,你是我递给世界的一张名片。我希望每一个接过这名片的人都能看到你的勇敢、你的勤奋、你的善良、你的担当、你的卓异、你的丰富……我希望你无论置身何处都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也希望那些尊重你的人会通过你而尊重你的母亲,你的祖国……” 你不能让孩子在该吃苦的年纪就选择安逸,他今天不能咽下一口自己的苦,将来就得在别人那里吃更多的苦。若他今天咽下了一口苦,明天也许就能吃到一丝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fad38df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