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前辈黄梅师 初见李桂兰先生,是在1947年冬,他和严凤英、洪连梓(贵池名旦)、宋再春等艺人,随安庆严云高、石台何成富组班来贵池穿山小学演出七个日夜。曾唱《蔡鸣凤辞店》、《打花魁》、《何氏劝姑》、《难民自叹》等剧目。李、严、洪三旦穿插登台,戏迷们说:“南北三旦,互不相让,各有所长,功在台上”。那年,我在穿山小学教书,戏台搭在操场上,自然接待过各位师傅(地方上都尊重艺人喊师傅)。这是天赐人缘,人结戏缘,有幸与李桂兰、严凤英等黄梅戏名家“第一次握手”!又有幸成为解放后文艺战线上的好战友,好伙伴。 与李老“第二次握手”是1952年,春绿江南的季节,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戏益干部,安庆专区文化股长,我首赴至德县(现东至县)走访文化工作。感谢县文教科鲍铁、檀长生,县文化馆汪芳坤、徐孝纯,县剧团李桂兰、檀凤瑞诸位同志,与我畅谈工作,交换意见。还看了两场戏,那时还不太习惯鼓掌谢幕,也不太习惯指手画脚,我只感受到剧团“领导有方,上下团结,工作扎实,演戏认真,条件虽苦,士气高昂”。如此业绩,李桂兰功不可没,而且持续挂帅,扎根东至,耗尽心血,培桃育李,坚决办好剧团,传承发展黄梅戏。这时,李老的夫人陈凤凰,已是剧团的项尖人物,当家花旦,还是县人民代表、县政府委员和劳动模范。她虽年轻多艺,荣誉不少,但不骄傲,肯学习,始终是李老的贤内助,剧团的好演员,德艺双馨的老艺人。 之后,是“百花齐放展黄梅”的年代,从1954年安庆专区首届黄梅戏会演,接着全省会演,华东区会演,使黄梅戏荣登“大世界”,七仙女飞上大银幕。李老的夫人陈凤凰从县到专区,到省,到华东,参加层层会演,成为“三级跳”的黄梅之星。当时安庆专区只有王剑峰、桂月娥、张胜英、陈凤凰等五位演员由郑立松领队参与华东会演大会,堪称精挑细选,“金榜题名”。在专区会演中,李老亲手培养的小演员冯定珍、赵庆生二人演唱的《蓝桥会》,稚气童音,皆大欢喜。在慰问演出时,安庆海军官兵指定要看“娃娃戏”《蓝桥会》,说明东至剧团的传帮带精神,十分可贵。[论文] 再之后呢?众所皆知的“反右”运动,迫使我“弃文从农”,干了20年泥巴活,直到“四人帮”垮台,才重返文坛。“岁月无情人易老”,与李老握手重逢时,都成“老字号”的人物了。经运动冲洗,我的家境和子女就业,势必困难。1978年,春暖花开,黄梅初度的“黄金”时刻,蒙李老抬爱,招录我女儿陈玉琴进入东至县黄梅戏剧团,成为李老和陈凤凰的得意门生,在李老夫妇的热心教导下,近8年时间,汗水浇蓓营,名师出高徒,李桂兰,陈凤凰培养的一批小学员,都渐露头角,能登台亮相,我女儿也不例外,并随剧团巡回演出几十个省、市。李老夫妇对我女儿既严又爱,工作上不讲私情,生活上亲如已女,并宽怀大量支持年轻人艺术发展。那年,中央电视台《红楼梦》剧组来安庆选演员,地委宣传部刘部长推荐我女儿来竞选。李团长拍板同意,等我偕女儿将从东至动身时,县文化局张局长传来县委宣传部的决定:“不同意!不放人!”李团长很为难,女儿能理解,我们共同的安慰是“小小演员,引起县委的重视,是好事“1985年,安庆地、市文化局无私支援组建“芜湖市黄梅戏剧团”,李团长再次拍板,同意我女儿调出支援。20多年了,女儿在“芜湖市艺术剧院”,听说她的老团长一李伯伯不幸辞世,哀思良久,拭泪祈祷李伯伯高龄仙游,九泉安息。她祝愿陈凤凰师母珍爱身体,健康生活。我们为沉痛悼念敬爱的黄梅大师一李桂兰同志,忆往事,叙真情,谨撰斯文附当时敬献的挽联,诚表怀念。联云: 勤耕艺苑,奉献终生,青史辑黄梅,九秩名伶归故土: 惊闻噩耗,哀思无限,灵堂飞白雪,八方亲友哭乡贤。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03595af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f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