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中“短褐”的探究

时间:2022-12-30 13:09: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五柳先生传》中短褐的探究

作者:孙玲玲

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8年第04

摘要:短褐在课文《五柳先生传》中是很不起眼的两个字,但是背后却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短褐作为汉服最普通的一种常服形制,代表的是一种身份和处境。而对短褐的了解,是我们正确了解传统服饰和传统文化的一个途径。提升对细节的把握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可以作为促进语文教师古文教学更专业的一个小方法。 关键词:短褐;汉服;贫贱; 《五柳先生传》

传统服饰是传统文化不可剥离的一部分,它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经济、政治因素。历代统治者都重视衣冠的作用,或改服易制,或企图通过正衣冠而达到正天下的效果。因而,中国历来也被称为衣冠上国。短褐作为传统服饰中最普通的一种形制,却也是最贴近大众生活,最常见的一种服饰。 一、什么是短褐 1.“短褐怎么读

人教版课本在《五柳先生传》中对短褐二字的注音,只注了“ hè”,对字并无注音,但是短褐应当还有另一种读法,即“shù hè”。《荀子·大略》:衣则竖褐不完。 倞注:竖褐,僮竖之褐,亦短褐也。《集解》引徐广句:“‘一作,小襦也,音竖。学者汪泰荣指出,孙诒让《墨子间诂》,对这些写法和前人的解释作了很好的归纳和纠正,指出短、竖并裋之同声假借字”[1]从这些资料来看,短褐在古代便已有两种读音,且二者皆可。

唐代司马贞在《索隐》中解释了它的两种读音,并解释了原因:裋,一音竖。谓褐布竖裁,为劳役之衣,短而且狭,故谓之短褐,亦曰竖褐。因而读“shù hè”是从它的剪裁方式而言,它是褐布竖裁而成,故读。读“duǎn hè”是从它的形制特点而言,短而且狭。因此,他总结说,故谓之短褐,亦曰竖褐。也就是说,两种读音都是可以的。 2.什么是短褐

短褐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本义,,竖裁的意思,就是通裁的上衣。褐是用麻或毛捻成线编织的粗衣,不但重,不光华,而且不暖。”[2]与课文《五柳先生传》中的注释一致,即为: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它是一种简单的,粗糙的布料做成的衣服,多是劳动人民日常所穿的便服。《墨子·公输》提到墨子见楚王,对楚王说: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提到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意思是说,有精美鲜艳的丝织品他不要,看到邻居的粗麻布短褐却想要偷。这里锦绣短褐形成对比,说明短褐是一种粗糙简陋的衣服。

由于穿短褐的多是贫苦劳动大众,所以,短褐的另一种解释是它的引申义,即为地位卑下的人,贫苦之人。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写道: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这里短褐便是地位地下者的指代。

短褐同时也成了阶级划分的标志之一。唐代韩愈在《马厌谷》诗中明确说:土被文绣兮,士无裋褐。《史记·孟尝君列传》也说:而士不得短褐。这表明,士人阶层作为社会的中上层,是不穿短褐的。而陶渊明短褐穿结,也说明他作为读书人,当时的生活处境已经完全与他本应有的地位不符,也从一个侧面透露出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可贵精神。 但是有时候,即使是短褐这样的普通衣服,也不是每个人都能穿上。《史记·秦始皇本纪》引贾谊句: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寒冷的人,能有短褐就已经相当满足了。“‘褐不完’‘不得短褐的情况也是常见的。《诗经·豳风·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足见自古已然。”[3]即便能穿上短褐的人,也很难有完整的、像样的短褐。《淮南子·览冥训》:雪亟集,短褐不完。课文中陶渊明短褐穿结,也是说他没有一件完整的短褐,穿破了洞,就打个结。如此等等,都说明了短褐是贫贱者的象征。 二、短褐具体长什么样子

短褐作为汉民族一种常穿的衣服,是汉服诸多形制的一种,既有与汉服其他形制的共同特点,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首先,短褐是一种衣长不过膝的上衣。 明代杨士奇在《汉江夜泛》诗中写道:短褐不掩胫,岁暮多苦寒。南朝萧梁时期的皇侃在《论语义疏》曾言:膝上曰股,膝下曰胫。由此可知,短褐是盖不住膝盖以下的。

其次,短褐应该与其他汉服中的常服一样,是一种交领右衽的上衣,领口呈“y”字形,系带。腰间可系大带,也可不系。开衩。与长裤相配穿着。宋代时由于圆领袍的出现,也相应出现了圆领短褐。

再次,由于短褐是贫苦百姓的衣服,因而它要适于劳作。因此可以推知,它的袖子应是汉服中窄袖的款式,不宜在礼仪场合穿着。 三、了解短褐对我们学习的益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短褐是汉民族服饰的一种,对短褐的了解,也是对中国传统服饰的了解。作为物质文化,服飾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紧密联系……因此服饰的发展反映的不是某一文化体系的发展,而是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4]

2.不同的服饰代表的是不同的社会地位。对服饰的了解,可以使我们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对作品中人物所在的处境和社会背景有更清晰的感知。比如,我们在《五柳先生传》中读到他短褐穿结,便可知他当时经济生活上的处境困难,社会地位相对低下。

3.对短褐的了解有助于消除我们对汉服的误解。当代有许多人都持有这样的观点,即汉族传统服饰虽然美观大气,但是不便于日常的活动,不适用于现代的生活。其实,这是对汉服的一种狭隘见解。汉服形制多样,有适用于各个场合的衣服,短褐便是其中一种便于劳作的衣服,它的实际功用和我们今天的一件普通外套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但是它却更能体现我们本民族自己的特色。时人之所以认为汉服不方便,是因为礼服的华美更加让他们印象深刻,以至于认为那是汉服的全部。而对汉服的误解也会间接导致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误解,这对于我们学习古代文化无疑是一个潜在的阻碍。

因此,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对古文的综合理解能力,对传统服饰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短褐,只是我们了解传统服饰的一个小小的着眼点。 注释:

[1]汪泰荣.公输疑难词句试释[J].语文学刊,1982,(3. [2][3]许嘉璐.中国古代衣食住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4]李晰.汉服论[D].西安美术学院,2010.

作者简介:孙玲玲(1989),女,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哲学硕士,主研方向为先秦儒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04492d6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