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 疫情下线上教学的几点哲学思考 2020年的春节至今,受疫情影响,按照教育部相关通知精神,各地各校都将延期开学,并对延期开学期间的教育教学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也都纷纷亮出“宝剑”,不同地区都利用互联网开展远程教学,各种线上教学异彩纷呈,“停课不停学”的形式丰富多彩,各家网络教育平台,众多教育资源网站,甚至不同地方的电信、移动等运营商也都不甘寂寞,纷纷限时免费给教师和学生献礼。平台免费用,资料免费下载,网速免费提升。 一时间,屏幕成黑板,老师变“主播”,师生之间从面对面变成键对键。一根网线、一块屏幕,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轻松化解了疫情时期的教学难题。这为教师和家长打了一针定心剂。许多教师担心下学期课程能否顺利完成;诸多家长担心假期时间过长,“熊孩子”们的心都玩“野”了,而线上教学的开展“恰逢其时”。学生可以在线上享受到来自各方的教学“献礼”,可以自由选择自己需要和喜爱的课程学习。线上教学网络技术同时支持电脑、手机和平板等多种端口,直播看现场,录播看回放,便捷又舒畅。全国各地的学校也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实施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有寒假作业辅导、不同科目线上答疑、综合选修、艺术鉴赏、手工实践等等,学生的学习内容不会单一枯燥,反而更加丰富有趣。教师们的线上教学技术也越来越娴熟,从语音通话,到屏幕分享、视频直播;从上传课件到录制微课、作业打卡反馈,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也从这次疫情中狠狠地提高了一把,涌现出了很多“网红教师”。很多学生也反映线上学习的模式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比坐在教室里上一天课要轻松。 面对诸多新颖花式的线上教学形式,网课卡顿延时、教师手忙脚乱、学生难以管理、家庭配合不同、效果评价不一、师生用眼过度等“翻车”场面也随之涌现。教学方式因疫情一夕间改变,对一线教师、学生和家长而言都是考验。在磨合中,师生、家长的吐槽也不断出现。一些老师认为,虽然教学内容差不多,但课程从线下转到线上后,感觉比平时上课更累了,因为网课时间较短,很难与学生实现大面积的真正互动,无法实时获得学生反馈,只能尽量讲解得更细致、更缓慢。如此,原本一节课的内容就变成了一节半或两节才能完成。录播课虽然学生可以随时看,但是没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去看,对于广大未成年学生来说,线下的监督还是要强于线上的监督。另外,教育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是对人的教育,还是要通过人与人的交流循循善诱,隔着电子屏幕,是无法实现情感的唤醒和人格的影响。 一些家长在网上留言:“自从开始上网课,每天都围着孩子屁股后头转。要么去打印课本、作业,要么坐旁边监督。不监督孩子就不用心学,一不留神,就去玩游戏了。”也有学生坦言:“老师线上讲得很精彩,就是有不懂的地方没法实时提问,而等到下课后也就把问题抛给了娱乐和休息。很多知识点其实并没有学懂,而且还学得累,因为作业并没有因为线上学习而减少,还是想快点回到学校上课。” 其实,对线上教学争议的背后是两种教育理念的冲突。诚然,线上教学是抗击疫情的应急之举,推动其变革是教育改革的长久之策,任重而道远。然,展望未来,学生的学习,一定是线上、线下同步的。但此次线上教学引发的争议,让我们应该反思的不应是哪种模式的对与错,而应是我们对线上教学的“站位”是否恰当。应该说,线上教育教学并非是课堂的翻版,不能理解为把教室移到屏幕上,而是包含社会的大课堂教育,是以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为中心,是线下教育教学重要而有益的补充。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此次争议带给我们的哲学思考: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没有这次线上教学的实践,我们也没有这次关于线上教学的争议。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在线上教学的实践中,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迫使我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们对线上教学的认识是否正确与全面,主观与客观是否相一致,通过实践,得出了相应的结果。 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在线上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形成了很多新的认识,把那些正确而有意义的认识用于指导未来的教学实践才是我们认识的最终归宿。 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如同姐妹般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任何孤立、割裂两者的联系的看法都是不科学的。 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二: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线上教育是新生事物,它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汲取了线下教学中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并不断创新,因而前途是光明的。但它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从小到大,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因此,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268e31d32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