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方向的热点问题

时间:2022-04-27 16:21:2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理学方向的热点问题

(一)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

由于大气中CO 2其它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可能导致全球变暖,已引起公众和各国政府的密切关注。针对气候变化、臭氧层耗减、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荒漠化等全球环境变化问题,已分别制订了有关国际公约,开展合作,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地球和地表自然界是有机的整体,全球各个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随着人口增长、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愈加强烈。人类对某一地区施加的影响,会对其它地区产生作用,而今天的措施又将对未来产生影响。当今瞩目的全球环境变化问题是与长期以来人类活动影响的缓慢累积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在过去、目前和未来,都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在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国际全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的推动下,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涉及古地理环境演变、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减轻自然灾害、典型区域环境定位研究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的对策等众多领域。我国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与全球环境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是地理学可以发挥特长显示才干的领域。

结合我国国情和地理学的特点,当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全新世的古地理环境演变,特别是近2 000年来历史时期的气候环境变化;极地、高山和冰冻圈的综合研究;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对环境脆弱地区的影响与响应;全球环境变化的战略对策研究等。其中,全球环境变化的社会经济对策涉及自然地带推移变化、土地利用与农林牧业的结构与布局、能源结构调整、海岸带的防御措施,以及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自然灾害防治等。

(二)城市化与乡村城市化机制和体制创新研究

城市化与乡村城市化研究历来都是城市地理学的重点,内容涉及全国及区域城市化的特征、地域类型、发展机制、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关关系、乡镇企业与乡村城市化的关系、小城镇与乡村城市化的关系等方面。90年代后半期以来,开始对城市化研究进行理性思考与理论总结,并对城市化研究中的难点,即城市化机制进行深入探讨。1998年宁越敏的“新城市化进程----90年代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和特点探讨”是对宏观城市化机制创新性研究的代表性成果;郑弘毅主编的《农村城市化研究》一书,是对乡村城市化的基本理论、小城镇扩散与集聚的机制,指标体系以及地域差异,的系统研究。90年代末,我国政府对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问题有了更为积极的认识,实施城市化战略被确定为我国“十五” 时期的一大重要任务,但城市和区域发展中存在的诸如人口城乡转移渠道不畅、城市经济结构趋同、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衔接和协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缺乏联合行动、统一规划缺乏实施和监督机制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城市化的推进,这就要求从制度创新的角度、从因地制宜的角度研究城市化问题。因此,对城镇规划、人口管理、经济组织、土地流转、资金筹集等经济社会体制创新和对小城镇发展的地域模式的研究形成新的研究热点。

(三) 地球信息科学和“数字地球”战略研究 地球信息科学是地球系统科学空间技术和信息科学等交叉融合的产物。以信息流为手段,研究地球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人流的运动状态和方式。


于地球信息科学的多学科性,它能够为地球系统中许多研究领域的综合集成、型地学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甚至全新的研究和解决方案地球信息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作为信息时代地理科学的研究方向,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

对地观测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有能力对全球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进了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现代化与信息化。“数字地球”的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的手段,整体性地研究解决全球问题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它不仅为地球的可视化提供平台,而且为地球科学实验提供一个基本模型框架。利用这个框架,可以重演地球整体各圈层的演变与相互作用的历史,评价现状,预测未来。地球信息科学研究则为“数字地球”关键技术的解决奠定了科学基础,其发展将有助于推动“数字地球战略与中国对策”的研究。

当前地球信息科学研究领域的主要方向包括:①时空信息的认知,时空信息表达、解释与反演,地理数据模型与信息机理的研究;②多源数据融合,大型地学数据库的建设与更新;③地学知识发现,地学信息图谱、地图语言与认知,地理信息模型等地学信息时空分析与模型研究;④地学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虚拟仿真的基础设施;⑤信息共建共享的规范、标准与立法等。



(四)陆地表层过程与格局的综合研究

陆地表层系统包括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在时空上的结构、演化、发展及其相互作用,是地球表层最复杂、最重要、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一个子系统。因此,对它的研究是地理科学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当前,人们日益关注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陆地表层环境的状况和变化趋势。从本质上看,陆地表层的环境变化是特定地域上地表过程的方式和强度在人为或自然因素作用下发生改变的结果。陆表过程的研究将朝微观深化和宏观综合两个方向发展,关键在于地理系统中界面过程的综合研究。其主要意义在于能有效地研究开放系统间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从而促进地理学向理论方面深入;界面过程研究实际上是系统之间接口的研究,将促进发展地理学的综合方法,导致跨学科、跨部门的相互渗透和相邻学科成就的引进。

陆地表层系统具有时空分布不均匀性的显著特点,对全球问题的认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其地域分异的了解和研究的深度。将陆地表层划分为不同的地域类型,研究不同地域类型的过程、结构和演化,比较其间的异同,是陆地表层格局研究的重要内容。在研究陆地表层过程中,也要关注海陆相互作用,特别是海洋对陆地过程的影响和作用。从全球环境变化领域、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看,也需要一个比较好的、便于应用的、兼顾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区域框架,并根据客观实际变化而及时更新。我国幅员广袤,东临太平洋,西靠欧亚大陆腹地,南北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山地高原众多,季风气候显著,既有湿润的森林又有极端干旱的荒漠,形成三大自然区并列的独特格局。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为不同区域、类型和自然过程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对地表过程和格局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将促进全球环境变化区域响应的研究,成为发展陆地表层系统科学的基础理论。

近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水文循环过程与水量转化机理及其物理实验模拟;流域系统中物质迁移过程及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坡地侵蚀发育过程与坡地的改良利用;土地演变过程及其调控机理;土壤—植物—大气连续系统过程及区域尺度转换;生命元素、污染物质、重金属和稀土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健康


效应;自然地域系统的综合研究;典型地区环境演化过程等。



(五)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

新课程标准把《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被列为重要的选修课程,高中地理课程由三个必修模块和七个选修模块组成,其中的第七个模块是《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这门课程主要向有兴趣的学生介绍地图与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有关知识和初步的操作技能。地理信息技术被纳入到新课程标准中,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方面。这使得“通过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目标就更容易实的现。信息技术进入课程内容,在课程改革之前就有所体现,例如遥感图像的使用,电子地图的介绍等。这次课程改革加大了这方面的力度,不仅在必修课中明确要求学习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的应用,而且专门规定了一门选修课《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这对信息技术真正能与地理课程整合创造了条件。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进入高中地理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把《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列为重要的选修课程,而“地理信息技术”体系主要由“3S”即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三方面的核心技术组成。另一方面,GISRSGPS技术又以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遥测与卫星定位,以及系统论等信息技术和理论为支撑,属于地理科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学科。

3S”进入高中地理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3S”可以配合完善地理教学工作,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好的感性的认识,在运行过程中不会出现对教学内容不明确的现象,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实现对区域的类型、分布、特征等的直观了解。



(六)高中地理课改新教材比较研究

2003教育部颁布《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迄今为止,已有15省区进入高中地理新课程。从整体上看,课改已经进入攻坚阶段。

地理教材是学生进行地理学习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在一定意义上说,地理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材的优劣。在新课程标准的知道下,高中地理用书有四个版本: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和中图版。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新教材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对于高中新教材进行比较研究,总结编制理论,释一般规律。进行使用效果的比较势在必行,这样才能努力提高教材质量,使之更适合高中生的学习特点,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467c0ef763231126fdb1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