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宜川县历史悠久,夏系雍州之域,商属西河国地,春秋为白翟地。战国属上郡为定阳邑,秦为上郡为丹,汉届西河郡,晋属羌地。西魏大统三年(537)置义川县设汾州,废帝三年(554)改汾州为丹州。唐天宝元年(742)改丹州为咸宁郡,乾元元年(758)复为丹州,五代后周时(951)废咸宁县入义川县。宋太平兴国元年(976)为避太宗赵光义名讳,改义川县为宜川县,属丹州辖。元时并丹州入宜川,属延安路。明、清仍设宜川县,隶延安府。民国初,属榆林道,废道后,直属陕西省。1948年春,宜川解放,至今仍称宜川县。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宜川县位于延安市东南部,东与山西省吉县相望,西与富县、洛川县接壤,南与黄龙县、韩城市毗邻,北与宝塔区、延长县相接,全县东西长76.36公里,南北宽70.32公里,土地总面积2938.5平方公里。 气候特征:宜川县属东部季风区暖温带温和性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冬季稍长较寒,春秋温和多变夏季短暂略热,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温差较大,多旱、水、冻、风、雹等自然灾害。年平均气温10.0度,极端最高气温40.0度,极端最低气温-23.3度,最热的七月份平均 气温23.2度,最冷的元月份平均气温-5.3度。年平均降水量为521.1毫米,最多降水年1958年为843.5毫米,最少降水年1995年为309.3毫米;最多降水月七月份平均为125.4毫米,最少降水月元月份平均为3.6毫米;一日最大降水量104.5毫米(1971年8月20日)。一年之中年出现日降水量大于等于50.0毫米的次数为3次(分别为1958年、1971年、1978年);一年之中年出现日降水量大于等于100毫米的次数为1次(1971年)。最长连续降水日12天,降水量为147.6毫米,(1958年8月16日至27日),最长连续无降水日85天(1962年12月12日至1963年3月6日)。我县十分钟最大降水量极值为32.5毫米,(1994年6月22日);半小时最大降水量44.9毫米(1994年6月22日),一小时最大降水量47.3毫米(1994年6月22日);两小时最大降水量51.3毫米(1986年7月29日)。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40.1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56。年最大风速13.7米/秒,风向为西风;年最多风向为西西南风,频率为15。年平均风沙日数为13.7次,年最多出现42次。年最大积雪深度24厘米(1974年3月6日);最大冻土深度81厘米(1970年1月29日、30日)。 早霜始于10月中旬,晚霜止于4月上旬,无霜期186天,年平均降水量522.4毫米左右,7—9月为雨季,冬春季易出现干旱.白天多东到东北风,晚上多南西南到西西南风,风力早上小,中午较大,3-5月多西北大风和风沙,瞬间最大风力超过12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681270183c4bb4cf7ecd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