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诗经别意 作者:钱红莉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0年第01期 《摽有梅》:人与人之间的互感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墍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四年前,我写诗经别意,由于学养不深,一味囿于书本的局限,闹出一些南辕北辙的差错。四年后重读曾经写下的那一万多字,不免汗颜,尤其《击鼓》篇,简直错得离谱,不提也罢。 这过去的四年,《诗经》一直是我的枕边书,常翻常新,寒秋严冬的一个个长夜。我一遍遍地读她们,尚有感念在——与以往不同的是,我不再迷信于层出不穷的解读版本,而终于有了自己的看法,即便稚嫩,即便不合主流,可我依然坚持一份固执——这是一种天赐的力量,来源于岁月的洗练,好比一个小姑娘,当她长大,终于可以坦荡面对周遭发生的一切,这个时候,她是相当的有主见了。 或许,多年以后,两鬓斑白,再搬《诗经》出来,又是别样怀抱。我相信应该是这样的境遇,人的情怀是慢慢地一步一步走向深厚广远的。所以,《诗经》于我,是值得用一生的时间去翻去读的。 有一个朋友是做图书的,这几年,隔三差五地,总是规劝我将“诗经别意”写完。我总是不以为意。陆续有陌生朋友询问应该买什么版本的《诗经》,我一般都推荐他们直接去读原文,不要买那种注释词条多的版本。有些书是需要用心体会的,过多的注释词条反而是一种阻滞,像一种死板的教育,不能起到点拨的作用。反而僵化了思想。在这方面,我是吃过亏的—— 回忆四年前写作这个题材的时候,是有着热情的,慢慢地,看多了注释词条,却又跟自己的心思对不上,又没能力去怀疑索引,然后那口气便断了,索性意兴阑珊起来,就放下了,从此不提。 一放四年,而今,我的心里又有了意趣,即便如此,跟四年前比起来,这份意趣依然要淡得多。定居合肥的这四年,何尝不是一份磨炼呢?慢慢地,我的心里布满格局,但不常动笔,以致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才写完一部《读画记》。 也不是很急的。我总是把写作看作一场男女间的缘分,是“秋天当窗,叹生前缘轻缘重,寂寥处寸心相知”的恬淡从容,我不喜欢“春雨凭栏,念日后花开花落,红尘里谁人与共”的自怜自苦。后者的格局要小得多,前者是一种广阔到相忘的相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49d8488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