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黄色”一词含义历史变迁及中国传统文化反思 黄色代表端庄典雅、荣华、富贵,它给人一种内心平静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感觉。黄色在中国最初的含义是明亮和富贵,代表鲜明的个性,沉甸甸的财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居五色之中,是帝王之色,象征着尊贵。五行学说记载黄色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世不易。《通典》注云:黄者中和美色,黄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为谥也。可见,黄色在中国古代崇高的含义。 到了近代,革命精神和爱国精神使很多爱国人士赋予黄色新含义,而西方肤色种族分类理论的传入也增强了国人对黄色的感知。绝大多数西方科学家援引肤色标准即白种、黄种和黑种将地球人分为三种,它们分别居住在三块大陆,其中黄种人居于亚洲,黄种人观念在19世纪的西方文学中被迅速普及,并通过传教士传到中国。近代中国人在与西方列强的接触和对抗中,对自己黄种的肤色和黄种人的归类逐渐具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加之德皇威廉二世等有感于日本在经济、军事方面日益强盛的现实威胁,在西方鼓噪黄祸论,又从反面刺激和强化了这一意识,因而为中国传统的尚黄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而黄种人也逐渐被视为中国人的代名词。 20世纪初,中国在国际上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列强不但向占用我国的土地资源,还想在思想上将国人控制在他们的魔抓下,因此不断向中国灌输一些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对抗的东西,其中不乏一些不道德、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东西传入,企图通过思想文化上的侵蚀来摧垮国人的抗争意志,然而这丑陋的目标并未得逞。西方人以肤色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而称中国人为黄种人,在西方,黄色本身就具有丑陋、胆小、无能之意思,将中国人称为黄种人本身是想要污蔑、诋毁中国人,然而国人并不吃这一套,反而增加了对黄色一词 的民族认同感,凡是提到黄色、黄种等词必然激发其民族、爱国情绪的千层顽浪。因此欧美种族肤色分类理论的传入促使了中国人赋予黄色一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这甚至使国内掀起尚黄大潮。 民国时期,对黄色的文化尊崇得到进一步延展。国粹派代表刘师培《古代以黄色为重》一文,开篇写道:近代以来,种学大明,称震旦之民为黄种。而征之中国古籍,则五色之中,独崇黄色。他从政治文化角度对当时兴盛的种族和民族革命浪潮的一种独特呼应。1934年,时任广州市长的刘纪文提议定黄色为市色,该提案经议决通过,这说明直到民国中期,20世纪初年所形成的以黄色作为民族国家象征色彩的含义,仍然在得到了继承和重视,甚至可以说,它继续构成许多中国人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及认同的有机组成部分。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十年之后,中国人长期珍重、近代以降又格外赋予其民族象征意义并声称应保护其纯洁的黄色,在社会流通层面竟然迅速地加入了庸俗和淫秽之义,而且这一负面含义日益显豁和占优,与象征高贵、尊崇的传统涵义矛盾并存。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正如许多学者所已经指出的,西方有关黄色概念的传入,无疑产生了直接影响。 1924年,《国闻周报》认为国外黄色新闻就是那些刻意耸人听闻、引人兴趣的新闻,而所谓动人耳目之新闻者,不外乎各地暗杀、抢劫、离婚、苟合之事。在随后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初期,国内对黄色新闻概念的介绍和使用逐渐增多,到40年代中后期,黄色新闻语义的变异忽然加速,色情的主导含义得以迅速确立。 黄色一词含义的巨大转变在一方面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另一方面更加显示了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轻视和忽略。现在的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黄色一词语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如此高贵的含义,而是当每每谈起黄色就漏出尴尬表情,这主要是因为对我国传统文化了解太少,对我国的历史认知水平也有限。比如对节日的了解,大家只知道一些熟悉的传统节日,而对其产生、发展、寓意已经忘却了,相反的是,西方的洋节日,在我国比传统节日更受重视,西方的节日,如情人节、圣诞节等,现在反而成为我国一些人心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了。国人虽然还是要过中国自己的节日,可是其受重视程度和热闹程度却赶不上西方的节日。对西方的"黄色新闻"等一类文化概念中的"黄色"内涵一知半解,便视为时髦,敢于且乐于囫囵吞枣地加以使用,而对传统的民族肤色之象征义、对于那种代表高贵、尊崇的"尚黄"文化传统却如此漫不经心,这句话中的黄色一词,不就正如上面提到的节日一样吗? 追根索源,这是崇洋媚外的结果,这更是国人自身文化认同的缺失,这不仅表现在对传统节日的遗忘忽视,还体现在其他很多方面,如我们的汉字、语言,仪式等,对于我国独有的精粹如果再不加重视,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特色也许很快就会被淹没在历史大潮中。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向大家介绍黄色一词在历史上、国际国内的含义,我更是想警醒我们的国人要多读中国历史,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懂得保护我国独有的文化特色,使其不受外来文化的侵蚀。从而使我国的文化精髓源远流长。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4b6638f31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