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揣摩古诗

时间:2022-07-25 05:16: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文字揣摩古诗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更显凝练,几个字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下面列举了一些学习古代诗歌的方法,起来感受语言的美。

一、增删对比法

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形容东家之子的美是“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东家之子的美真是恰到好处了,而诗歌语言的运用亦是如此。语言凝练准确强调一字传神,因此我们在鉴赏时不妨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增删词语来品味诗歌的意韵与内涵。

有这样一首诗《人生四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如果我们试着在每句开头添上两个字,全诗变为:“十年久旱逢甘霖,千里他乡遇故知,和尚洞房花烛夜,老童金榜题名时。”这样全诗从时间之长、空间之远、与众不同、惊喜之大等角度来突出欣喜若狂的情感。

二、矛盾析疑法

在一些诗中,有些诗的句子或词语之间,表面上看来好像矛盾,其实这种矛盾却有助于我们准确深刻地领会诗歌的主旨。抓住了这样一些关键词语,往往能起到“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的作用。

白居易名篇《卖炭翁》中有这样两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就是通过对卖炭老人矛盾心理的描写:身上衣衫单薄,按理应该希望天气暖和一些,但是天气暖和了,买炭的人就少了,而


老人的炭不仅价格卖不上去,而且还可能销不出去,因此他希望天气能寒冷一些而不顾及自己冻得瑟瑟发抖的身体。如果这样细细咀嚼鉴赏一番,那么对卖炭老人的凄凉悲惨的处境就能有深刻的领会了。

三、浮现喻体法

文学是生活表象的剥离,形象是诗歌情感主旨的载体,只有领悟诗歌语言中的形象,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理趣。

如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将好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形象地和桃花潭水进行比较,突出了诗人和友人感情之深。又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无形的绵长的愁思形象化为滔滔不绝的江水。如果我们读诗时眼前能浮现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就能深入体味诗中蕴含的情感了。

四、相似联想法

咀嚼诗歌语言,要注重对想象能力的培养。鉴赏诗歌必须张开想象的翅膀,如果看到落叶,就只想到落叶,而想不到秋风萧瑟、游子漂泊,征夫思妇看到落红满径而想不到红颜憔悴,那么就永远不可能产生诗意。

如杜甫的七律压卷之作《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如果仅想到落叶飘飘、浪涛滚滚的景象,而想象不到一位孤老病愁的老者漂泊天涯的凄凉悲苦,不能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理解作者忧思的深广,那么对全诗意境的领略也必然大打折扣。

五、故谬悖理法


在品读诗歌语言时,往往要注意作者用“错”的字词,因为用“错”的字词往往是精要之所在,是理解思想内容和把握全诗情感的钥匙。

如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道:“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作者辞去彭泽县令时才41岁,显然三十年说法不对,因此有人疑为十三年。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故意写错呢?作者应该是要表达自己厌恶官场生活、度日如年的感情。一个“误”字,饱含了作者无限的辛酸与沧桑。同样大诗人刘禹锡也有诗句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其中“二十三年”也是故谬,作者从被贬到写作此诗时只历经短短几年,这是作者在突出自己被贬谪后的凄凉心境和居住地的荒凉、偏僻。

六、观摩仿句法

李白的《将进酒》中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样一些句式,运用设问、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从空间的浩瀚、时间的转瞬即逝两个角度抒发浓烈的愁思。如果我们品味语言时也能设置类似的情境,夜晚的星空、一抹夕阳、老师的窗前、鳞次栉比的高楼等,模仿“君不见”开头的句式淋漓酣畅地抒发自己心中强烈的情感,这样必然能够让读者深刻体会你深广的愁思,并能培养富有气势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4bd74296f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