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册《山中避雨》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生动而优美的语言对表达感情、突出中心的作用。 2、认识“乐以教和”的道理,体会音乐的巨大感染力。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文中描写作者拉琴、众人合唱的语段,仔细体会文章表现出来的诗情画意。 难点:体会文中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的语言。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记叙文的六要素在文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西湖这么美,想不想去看看?可天公不作美,去不成了,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学生各抒己见)丰子恺先生有一天去西湖游玩,天忽然下雨了,他的心情又会怎样?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山中避雨》。 二、简介 丰子恺,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浙江同乡人,曾用名丰润、丰仁,号子恺。主要作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 三、自由朗读、认读字词: 寂寥(liáo)嘈杂(cáo)冗(rǒng)长里弄(long) 工尺(chě)陶冶(yě)乐(yuè)以教和 四、浏览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1、标号自然段序号; 2、理清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前天地点:西湖山中 人物:“我”两个女孩青年们起因:避雨 经过:游玩避雨→躲雨苦闷→借琴抚慰→拉琴和唱→感受思考 结果:乐以教和 3、作者游览避雨,引发什么感受?(学生思考) 五、默读课文,讲述故事。 根据六要素,同桌互相讲述山中避雨的故事,再指名学生讲述,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 六、配合音乐,读课文。 根据音乐的快慢,调整语速,尽量跟音乐相协调。 七、小结:先由学生小结课文内容,教师再归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认识“乐以教和”的道理,体会音乐巨大的感染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山中避雨》,找寻作者与女孩心境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理解“乐以教和”的道理。 二、合作探究,细读课文。 1、作者与女孩在避雨前后有什么变化?三家村的气氛有什么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播放二胡曲《渔光曲》、钢琴曲《命运》及小提琴曲《梁祝》选段,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3、二胡、钢琴、小提琴有区别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以上学生研习、思考讨论) 4、合作探究: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自主探究,体味语言: 问:语言有何特色?结合具体句子谈谈。 1、引用古诗:“山色空蒙雨亦奇” 2、用词精美:“闹”“温暖”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7b433e919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