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事业的投资与回报

时间:2022-05-19 06:21:3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教育事业的投资与回报

作者:于飞

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24

一、目前我国财政体制教育投入的现状分析

邓小平同志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促使我国的教育事业获得了蓬勃的发展。但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严重的不公平问题,目前已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甚至导致了人们对社会的不满情绪。教育不公有社会分配不公的因素,但其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财政教育投入体制的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具体可以从财政性教育投入的总量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 财政教育投入总量不足,导致了教育产业化和教育腐败,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性。教育是社会公共品,投资属于公共品的教育无利润可言,即使说有利可图,也是体现在受教育者和社会的长远幸福和长远效益上,不可能有短期的产业化利润。但是由于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教育的供给与需求长时间存在严重的缺口,在1993年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时,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到上世纪末占GDP的比例应达到4%,而现在只有3.28%,低于世界各国5.1%的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4.1%的平均水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1998年统计表明:我国是用占世界1.18%教育经费培养占世界18.45%的学生,基础教育的投入则更少。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后社会的发展,教育供需的矛盾进一步凸现,让一些有经济头脑的人、学校和部门看到了潜在的巨大利润,大喊教育产业化改革。一时间全社会从城市到农村、从非义务教育到义务教育,出现了卖考分择校费招生腐败教育腐败等社会不堪承受之痛恨现象。资本的寻利性导致教育资源的配置以追求利润为动机,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二、公共财政体制教育投入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教育不公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因为社会公平包括第一层次的机会平等和第二层次的收入公平。机会平等的最低要求是每个公民都有接受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机会,这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是人人平等的起点,更是现代社会公民基本人权的体现。没有这最底层的教育公平就实现不了社会的公平。试想一下,一个从小就应享受教育权尤其是义务教育权的人,因教育不公,从一开始就被剥夺了平等的权利,对他而言还谈得上什么后来的机会平等和收入公平?更不要奢谈他将来能够公平地对待社会而不会对社会心怀不满?尤其是有朝一日当他手握权力之时,不会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其实,现在社会上除了有59岁现象之外,已经出现了29岁现象,这在一个侧面反映了教育不公对社会公平产生的负面影响。教育公平还是解决社会贫富差距的最终手段。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经济学曾问来华访问的瑞典税务专家他们国家采取什么税收政策来调节贫富差距的?答案却是我们国家调节贫富差距的手段是教育,不是税收。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是运用教育而不是税收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8d76ba7ce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