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1)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现在为了脱贫,很多农民都外出打工,但随着外出务工农民的增多,留守儿童的数量持续增长,因为正常亲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这些儿童的心理健康、 道德品质、 学习教育、生存环境等方面存有的问题较为突出,直接关系贫困地区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教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务必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关键字: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教育 所谓“留守儿童 ” , 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 , 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所以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留守儿童监护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型。父母外出务工后, 将子女留给祖父、祖母或外祖父、外祖母监护。现在的儿童大多都是这种监护方式。二是寄养监护型。父母外出务工后, 将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或邻居来看管。三是以大带小,自我监护型。父母外出务工后,孩子以大带小或独立生活。从监护的情况看, 他们只能给予留守儿童日常生活的照料, 而精神上、心灵上的安慰,文化上、道德上的教育难以到位, 特别是以大带小、 自我独立生活的儿童,日常生活和自我安全都存有较大的问题。农村既没有托儿所,也没有幼儿园, 很少开设学前班, 这些儿童除享受监护人的生活照料外, 几乎得不到什么文化教育,心理也不能健康顺利地发展和成熟。 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 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水平较差,表现出情绪消极,性格内向、 失落自卑、 自私冷漠、 脆弱孤僻或焦虑、 任性、 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 , 与父母的亲情关系趋于淡漠 , 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与父母实行正常的情感交流 , 无法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 , 从而难以形成健康良好的道德情感品质 , 在正常的道德情感方面常常会表现出诸多的偏差。很多留守儿童因亲子关系的失谐 , 只知道单向的接受爱 , 不去施爱 , 更想不到如何感恩回报 , 整天得过且过 , 不思进取 , 对他人缺少诚信 , 片面强调个人利益。 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少情 , 缺乏社会责任感。 也有的留守儿童表现为冷漠、自 负等情感障碍和退缩性行为 , 以及冷酷、缺少同情心。 其次是监管教育缺失,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水准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水平很差。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因为缺乏即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有行为偏差。父母外出经商、打工,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注重较少,特别是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 + 放任”的方式实行补偿,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他们产生“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 等错误思想。另外,很多父母对子女总体期望值不高。有些家长认为读书无用,没有读多少书、没有掌握多少知识一样也能在城市里赚钱 , 甚至比农村的“知识分子 ”们赚钱还要多 , 好像孩子读不读书、学习成绩如何并不重要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经商做生意、打工挣钱上。这些原因直接造成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再次是看护缺失,健康和安全难以保障。外出务工父母对留守孩子安全监护的缺失,使农村留守儿童的确存有安全问题和潜在的安全隐患。这些学龄儿童好动、好玩、好奇心强,对一些较危险的事情缺乏理性的判断和行动控制,也容易造成一些安全方面悲剧的发生。 三 对留守儿童健康心理发展的建议 ( 一 ) 基于家庭层面的建议 1. 农村父母应强化自身监护和教育子女的意识。很多留守儿童的家长自身监护和教育子女的意识淡薄,甚至有些家长外出打工多年都不回家看看孩子 ,对孩子不闻不问 。虽然说父母在外打工挣钱非常辛苦 , 但也不能所以无视了对孩子的教育 ,因为父母在孩子教育和成长过程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一项新的研究报告说明,父母对孩子的活动投入更多的时间能够有效地缓解因为社会经济地位处境不利对儿童青少年的学习造成的障碍。因为家长监护和教育意识的淡薄,留守儿童必然会表现出更多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这在我们这次的调查中也得到了证实 , 所以 , 如何从根本上提升家长监护和教育子女的意识 ,对于促动家长对孩子行为的注重、预防留守儿童的心理及行为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留守儿童 ”的家长应妥善安置孩子很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家长将自己的孩子交由父母或兄弟姐妹看管 , 爷爷奶奶和叔伯阿姨们能做的仅仅让孩子吃饱穿暖 ,而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往往是无能为力 ,也未投入太大注重 , 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种意识。在这种情况下 ,“留守儿童 ”极易受到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 从而偏离健康成长的轨道。 所以 , 留守儿童的家长如何妥善安置自己的孩子,从而确保对孩子的监督和教育成为重要的问题。建议家长将孩子交由父母或亲戚看管时,除交代日常吃穿外 , 更应强调对于孩子的教育和监护问题 ,让父母,亲戚承担起这份职责。 3. 带上孩子去打工或避免双亲外出打工 , 增强与孩子的沟通。 双亲外出打工的孩子比起单亲外出打工的孩子表现出了更多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 这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得到了验证。 因为父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 所以家长应避免与孩子的“隔绝 ”。 本次调研过程中 , 很多的老师、领导都提出了一个可行的办法 : 父母双方留下一人照顾孩子 , 或者双亲外出打工者把孩子带在自己身边。 虽然这种做法也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 如对孩子的教育不利、父母因为工作压力还是不能对孩子起到监督作用等等 ), 但权衡利弊之下也不失为解决办法 , 至少有父母在身边 , 孩子能有一种安全感、归属感 , 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促动作用 。 假如无法避免双亲外出打工 , 并且也不能带上孩子去打工 , 那么父母就应考虑如何有效增强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例如 , 父母应尽可能多地与孩子实行沟通 , 且沟通的内容不应只局限于学习成绩 , 更应关心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 , 利用寒暑假的机会 , 父母能够将孩子接到自己身边 , 这样 , 一方面能够促动亲子关系的发展 , 同时也能开阔孩子的视野 , 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 二 ) 基于学校层面的建议 1. 学校教育工作中要采取综合措施来协助留守儿童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应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咨询与辅导 , 建立留守儿童心理与教育发展档案 , 即时发现和诊治学生出现的教育及心理健康问题。 学校应以丰富多彩的有益身心的活动来引导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 以良好的教育来留住学生的人和心 , 从而避免留守儿童受到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 2. 学校应增强寄宿制的管理。 学校应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承担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 ,实施全天候跟踪管理 , 并协调各方的关系 。 具体来说 , 可建立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 , 建立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的联系卡 , 以制度形式保障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联系的经常性与实效性。同时 , 应有专门的宿舍管理员老师负责每天的查房等工作 , 确保学生的人生安全。 3. 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 , 为学生建立“夏令营 ”之类学习活动 。 每年大约有 5 个月的时间是学生的节假日 , 在此期间 , 留守儿童脱离父母和学校的视线 , 很难得到有效的监护 , 往往儿童的各种心理及行为问题就出现在这段时间内 。 因此 , 利用学校的物质条件和师资力量 , 组织各种形式的学生团体活动 ( 如暑假中的夏令营 ), 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 或者培养和发挥的个人兴趣和专长 , 如开展一些体育、艺术、科学探究等活动 ,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丰富和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 引导儿童参与到健康的活动中来 , 将大大有益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abd93407d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