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专项训练现代文阅读《朝花夕拾五猖会》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金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②“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③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④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⑤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赛会。”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⑥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粤自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⑦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⑧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晴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⑨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节选自《朝花夕拾·五猖会》,有删改) 139.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140.分析第⑧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1 141.开头写家人为看五猖会做准备的忙碌场景作用是什么? 142.随着事情的发展,概括“我”的情绪变化过程。 【答案】 139.去赛会前父亲强迫我背《鉴略》。 140.侧面烘托,以众人的无奈衬托我当时的无助和痛苦,从而表现出父亲是一个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 141.与后文“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形成对比,烘托父亲让我背书给我带来的痛苦感受,突出父亲的严厉和带给我的伤害。 142.高兴地“笑着”“跳着”“催”→“忐忑”“担着心”→ 难受、痛苦“头上浇了一盆冷水”→焦灼的“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 【解析】 139.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概括文段内容要注意对记叙文的六要素的提取,先提炼出“某某干什么”或“某某怎么样”的形式,再补充需要强调的时间、地点、结果。选文的主要人物有:父亲、“我”,事件是:“我”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结果是:表达出“我”扫兴、痛苦的感受。据此概括为:“我”儿时迫切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 140.本题考查语句的理解。第①段“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写“我”对去看“五猖会”充满了期盼;第②段,写父亲“去拿你的书来”,第⑤段“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赛会”,第⑧段中画横线的句子通过描写“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他们都无法帮助“我”,使父亲放弃让“我”背书的磨难,“营救”一词写出了“我”的窘迫。侧面衬托出父亲让“我”背书给“我”带来的痛苦无助,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典型的专制、不理解孩子,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 141.本题考查学生对对比手法的理解能力。对比手法的作用是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仔细阅读文段,可以发现,文章开头“家人为看五猖会做准备的忙碌场景”和结尾部分“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形成对比,开头“家人为看五猖会做准备的忙碌场景”表现“我”内心的愉悦,而结尾“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表现“我”没能看到五猖会的痛苦和失望,人物情感转变鲜明,突出父亲让“我”背书给“我”带来的痛苦感受,表现了文章主题: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的伤害。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c3a5752ec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