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第二章《文字下乡》阅读导读及学习任务 【思维导图】 【重要概念】 愚、面对面的社群、象征体系 【本篇导读】 如上一章所述,乡土社会是个熟人社会。在本章作者则进一步指出,它在传情达意上是一个面对面社群,其特征是在空间上无阻隔。从这一互动的空间特征与象征体系(文字、语言、动作、表情等)的功用之契合关系出发,作者不仅论述了乡土社会的互动不需要文字的观点,还在对文字和语言的比较中论证了乡土社会中的互动就连语言都并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由此,既对当时城里人、乡村工作者视乡下人为“愚”的认识进行了反驳,还就当时的“文字下乡”实践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即必须要考虑文字和语言的基础。 本篇共19个自然段。第1—4自然段反驳了城乡工作者、城里人视乡下人是“愚”的观点,作者举例表达了自己不予认可的观点,指出城里人蔑视的其实是知识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题,从有无学习机会、环境出发指出学习能力与学习到什么之间是不同的,从而得出乡下人智力之于城里人而言是否有高下还是一个没有结论的题目。第5—12自然段从“需求—满足”的角度说明了以不识字作为“愚”的标准来评价乡下人是根本没有道理的,因从文字的功用角度来说,乡土社会作为面对面的社会是不需要文字的。第13—18自然段论述了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就连语言都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第19自然段在结构上构成了对开篇的呼应,澄清把乡下人不识字视为愚的误区,基于此发表了对现代化过程中“文字下乡”实践的看法,提出了“文字下乡”实践必须要考虑文字和语言基础的建议。 【学习任务】 1. 根据原文填空,并解释其概念。 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 解释: 解释: 指称其他社会的对应概念 借助文字的社会 2.归纳本文主旨及内容提要。 3.《文字下乡》中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所谓‘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不会懂得。在每个学校里,甚至每个寝室里,都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最普遍的特殊语言发生在母亲和孩子之间。”你与父母之间有怎样特殊的“行话”?你们是怎样用“行话”交流的?请联系生活,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文字。要求既要有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还要有对神态、动作的描写。 【《文字下乡》答案】 1.面对面的社群(文盲的社会):指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面对面的往来,直接接触,直接说话,相互之间用声气辨人,以眉目传情,指石为证,不需要说太多的话。 借助文字的社会:针对面对面的乡土社会而言的,是现代化的社会。人与人用文字传情达意,文字只是一种工具,这工具本身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 2.主旨:从时间格局中说明乡下人没有文字的需要,进一步为被指作“愚”的乡下人辩护。 内容提要:时间上的阻隔有“个人的今昔之隔”、社会的世代之隔两个方面。前者,乡土社会中人所需要记忆的范围很固定;后者,在乡土社会里,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间传授,因此并不需要文字。 3.【写作指导】题目要求描写“你”与父母之间用“行话”进行交流的片段。完成这类题时需要注意:既然是“你”与父母之间,那双方呈现的就应该是非常亲密的、没有拘束与防备的一种状态;另外所写内容应能充分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关于神态、动作描写,可以用一些眼神、手势等,将亲情自然传递出去,而不能太刻意、太书面化。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c8622ec05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0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