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活动单(教师版)

时间:2022-04-18 08:00:3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县级公开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活动单

教师个性处理 执教 湖西中学 韩淑娟

学习目标:

1.赏析词中描写景物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2.领略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词人复杂的心情,了解其思想。 活动方案: 一、课前活动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

多媒体展示学习

目标,朗读强调

轼才华横溢:文——“唐宋八大家”诗——“苏黄”词——“苏辛”书、画——“宋四家”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1 多媒体显示,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学生抢答,诗案”“乌台诗案”是元丰二年(1079)发生的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舒亶(dǎn)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

识的掌握

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但此事纯属政治迫害。



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一呆就是七年。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

2 学生介绍“乌

禄,而且受到监督。清贫的生活,苦闷的心情,使他对世事的认识更加成熟深刻。而江城的

台诗案”

美好风物,也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慰藉。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了“大江东去”《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 《赤壁赋》。冬日的时候又写下了《后赤壁赋》

2.诵读课文

1)给加点字注音 浪淘 táo 惊涛拍岸 tāo guān 腈纶 jīng lún huā ..huán3、学生朗读检查 lèi



2)读清句读,读出感情 二、课堂活动 活动二:理清思路

4、讨论交流,理

1“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在全词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清思路

承上启下(2分):由上片对赤壁壮美图景的描绘,过渡到下片对周瑜的歌咏。1+1分) 2、上阕:写景,借景抒情; 下阕:怀人,抒发感慨。

咏赤壁——怀周瑜——发感慨 活动三:讨论交流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其中“大江”和 “浪”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5分)

答:双关(1分):大江是长江,也是滔滔历史长河的代名词(1分)“浪”既是长江之浪,又喻历史长河之变幻(1分)。表现出那种江水永恒而生命短暂的人生感慨,更显深沉悠4、给分配分配远。1分)将写景与写人融为一体,作者面对江水不禁心潮起伏激荡,怀想起千古风流人物,任务,3分钟组从而为下文英雄的出场作铺垫。1分)

内交流。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千古传诵的写景名句,请赏析其表达特色及其作用。5分)

答:有静有动,有声有色,选用一系列动词,并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2分)勾

1




画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图画;1分)表达了作者欣赏壮美景色时激荡的心情,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体现了作者的豪放词风。1分)令人联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周瑜的出场作铺垫。1分)

3.周瑜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手法塑造周瑜形象的?(4分) 答:周瑜年轻得意,才情出众,从容闲雅,指挥若定,是一代风流儒将,少年英雄。2分)

主要运用了侧面衬托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2分) 4.诗人歌颂周瑜,其目的是什么?(4分) 答:写人况己:运用对比(1分),把周瑜年轻有为和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未成对比(1分),意在抒发对英雄人物的仰慕和对自己壮志难酬、屡遭不幸的悲愤(2分) 5“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有人认为是苏轼的无奈消极之举,有人认为这正体现了他的积极旷达态度,你是如何理解的?(4分)

答:(1)“人间如”两句,貌似超脱,实是无可奈何的感慨。封建士大夫失意时往往发出人生如梦的感叹,这是作者思想上消极的一面。

(2)长江依旧,英雄已逝;幼时壮志犹在,而今年近“知命”“早生华发”,就不能不让人感到人生的短暂与万事皆休的悲凉。这是一种人之常情,怎能说是消极的呢?

(3)这种感慨,是与周瑜对比之后发出的。周瑜那么年轻就建立了赫赫战功而千古流芳,而自己老之将至却壮志难酬,所以不能不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惭愧。其实这种对比本身就是词人奋发向上的积极表现。

(4)身受迫害,被捕入狱,谪居黄州,生不逢时,空有一腔抱负,但对得起天地良心。即使是“风流人物”也要被历史长河“淘尽”,所以不如在江月、江风中举杯逍遥吧。词人最终在失落中得到了解脱,表现出旷达的人生态度。(观点1分,理由3分,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个性处理

5、小组选派代表

发言

6、全班交流,质疑补充

活动四:课堂检测

三、课后活动

完成《同步练习》,背诵全词。

7、教师明确。



8、师生总结

知识链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片头曲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江城子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刺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教学反思:

收获之一:在教学活动中,以诗歌朗诵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收获之二:在教学活动中,凸显学生的对话参与意识。

收获之三:教学环节设计精巧严密,环环相扣,阶梯性强。

不足之处:课堂容量稍大,有些地方没有品位充分。导语设计不够新2 颖,没有起到营造诗歌学习氛围的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cdc79b52cc58bd63086bd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