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一) 学科 教学 目标 地理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一)知识和技能 1、运用地图了解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特点。 2、运用图片和材料等有关资料归纳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并加以比较。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呈现资料的分析、小组合作等方法,达到对两极地区特殊自然环境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养成对生存世界的关注;培养热爱自然、勇于探索重 点 自然的人文精神。 重点:在以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认方向;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 难 点 难点:判读以极点为中心的地图。 教 学 1、对于“以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认方向”采取温故知新,运用已有的知识,解方 法 决新问题的方法。 2、对于“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采取引导发现的策略。 教 具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极地地图。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饶有兴致地欣赏,并回答:南极和北极。 设计意图 学生满怀好奇地开始本节的教学,并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学生仔细看书,指图加让学生借助书上的描述、材料播放“南极企鹅和北极熊”的录像片 定向导趣 段。 要求学生观看并思考:大家熟悉的这两种动物的故乡在哪里? 指出:今天我们就一起揭开两极地区神秘的面纱。 出示本节课的自学提纲: 1、呈现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图,以说明。 要求看图思考:从两幅极地地图中,南极地区无常驻人口;进行自主学习, 自学导疑 发现两极地区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南极是大陆,北极地区培养学生收集 点?找出两地区的地理位置。 2、呈现:南极地区、南极点闪动、经线闪动、纬线圈内闪动,提问: (1)图中的中心点表示什么特殊点? (2)从中心点向外呈放射状的直线表示什么线? (3)以中心点为中心的同心圆表示什么线? 3、呈现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红色箭头,复习提问:站在南极点向四周看主要为海洋;南极大陆周围被海洋包围,而北看图、倾听并思考。 学生回忆、思考并列表比较。 整理资料的能力。并能通过对区和南极地区在自然环境上的异同。 利用地球仪,演示帮助学生回忆,再现原有的极地区则为大陆环抱。比,找到北极地皆为什么方向?在南极点上空俯视, 地球转动呈什么方向? 4、展示关于南极地区恶劣的自然环验证想象,加深印象。 知识储备。 境的图片,学生观看图片所展示的自然环境的特征,并找出描述特征的关键词。 1、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虽然都是终回答描述自然环境的关键词。 各学习小组合作完成。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增强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年寒冷的冰雪世界,但是在气候上也从气温、降水量、风速 群学导思 略有不同。请同学们学习下列资料,等方面列表比较。 相互讨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在气候上的异同点,并想一想原因。 2、从地形、海陆分布、地表组成物质等方面加以初步探究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形成原因。 播放两段录像:我国南极和北极科考的片段,学生观看,讨论:如果你有 质疑导法 幸将随我国南极科考队前往南极考 察,你将做哪些出发前的准备? 极地地区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两个地区都没有常住人口,但是科学家和探险家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两极地区的脚步,是什么原因使这么多科学家趋之若骛呢?请同学们预习课文,下节课我们共同探讨。 学生倾听、领悟。 分组讨论,表达交流学习所得。 两个小组分别总结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特点。 发言、交流、共享。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各种答案尽量进行鼓励。 通过设疑,为下节课的内容铺垫。 1、下列关于南极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检测导效 A.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洲 B.隔着麦哲伦海峡与南美洲相望 C.是世界面积最小的洲 D.南极洲陆地都在南极圈内 2、在南极洲建房屋,为了采光好,房屋应( D ) A.坐北朝南 B.坐南朝北 C.坐东朝西 D.坐西朝东 3、北极圈没有穿过的大洲是:( B ) A.亚洲 B.欧洲 C.北美洲 D.南美洲 4、关于南极洲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B D ) A.全洲都有极昼、极夜现象 B.盛行逆时针方向的极地东风 C.冬季比北冰洋冷,夏季比北冰洋热 D.是世界海拔最高的一洲 5、北极地区包括__北冰_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亚、_欧_、北美三洲的陆地和_岛屿_。 6、地球上最冷的地区是_南极地区__,素有“_冰雪高原_”之称。 7、北极地区特有的动物是__北极熊__,南极地区特有的动物是__企鹅__。 作业设计 收集有关极地科考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图像。 板书设计 一、独特的地理位置 1、极地地区的纬度位置 2、极地地区的海陆位置 二、自然环境特点 (1)南极地区:地球上最冷的区域,被称为冰雪高原; 降水少,被称为白色沙漠;风力强劲,被称为世界的风库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e30317e6a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