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窦娥冤》的主题

时间:2023-02-11 19:32: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也谈《窦娥冤》的主题

陈国祥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江苏 靖江 214500



中文摘要: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古典戏剧作品《窦娥冤》在当前社会形态下遭遇着道德与法律层面上的阅读难题,使当下的中学古典戏剧教学出现尴尬的局面。对此,应该从戏剧创作、文学发展和中国古典戏剧民族特征的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对中国古典戏剧进行科学而深入的理解,使其认识到在“寓言观”指导下创作的中国古典戏剧所具有的写意美是区别中西方戏剧的重要特征。

关键词:《窦娥冤》;道德;法律

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选录了中国古典戏剧作品即关汉卿杂剧《窦娥冤》第三折《窦娥临刑》的精彩片断。然而,由于当下的社会、文化与古代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当下对于该剧的教学就存在着无法回避的道德与法律解读难题。



窦娥的孝,《窦娥冤》表现的重要思想。应该说,该剧极力赞颂了窦娥对蔡婆的孝顺。窦娥不仅在蔡家做童养媳的十多年里,以子女的身份竭力侍奉蔡婆,在短暂的婚姻生活结束之后,又以媳妇的身份全心敬慰蔡婆,而且,即便在张驴儿父子百般胁迫、对簿公堂的生死关头,依然因为顾念蔡婆的安危,而以生命的代价最终赢得了“孝妇”的美名。严守孝道,于古于今都是极其重要的美德。而毋庸讳言,读者在接受该剧强烈的悲壮美的同时,也明显地看到了窦娥行为近于愚孝的色彩。窦娥的屈打成招,在根本上不是缘于公堂上梼杌太守的过于咆哮,而在于她本人内心的极度痛苦:“防他老母遭刑宪,情愿无辞认罪愆”《窦娥冤》第四折)她无法接受婆婆因为自己的不认罪而即将遭受酷刑的现实。在她看来,果真若此,她乃成为不孝之妇。然而,以今之眼光看,蔡婆并非值得窦娥的如此敬奉,甚至可以说,窦娥所有的悲剧都是由于蔡婆:是蔡婆的高利贷迫使窦天章将窦娥卖给了蔡家,从此开始了窦娥悲苦的婚姻历程;又是蔡婆将张驴儿父子引狼入室,结束了窦娥原本虽然凄苦而尚属平静的生活,直至结束窦娥的生命!尤其该剧第三折,窦娥赴法场途中,为了避免蔡婆目睹而悲伤至极,乃恳求刽子手带她走后街,不走前街。催人泪下的细节描写,却让今之读者感受到了作品悲哀的封建色彩。窦娥之孝,具有值得肯定的永恒魅力,却又有着为现代社会所不容的封建性质。

道德问题之外,该剧的法律问题也构成了当下教师阅读教学的困惑。具体言之,一是,该剧主人公窦娥严重缺乏法律意识。窦娥临刑前所发的三桩誓愿固然催人泪下,但却显示了窦娥缺乏将自己的冤情诉诸司法的信念。“不告官司只告天,心中怨气口难言”《窦娥冤》第四折),她寄希望于天地,又对天地绝望,“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窦娥冤》第三折)如此抢天呼地的呐喊,恰恰流露出窦娥对司法之外的所谓天地公道心存幻想。这种观念,其形成无论基于何种原因,但在法律意识逐渐得到强化的当代中国,却不能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的主要渠道而加以宣扬。二是,古代民间将法官“大老爷”比作“青天”,体现了广大民众对公正司法仅有的一点期盼。然而,该剧中的“青天”窦天章在为窦娥之冤平反的过程中却存在着明显的循私之嫌。窦天章的职务是提刑肃政廉访使,职责为“随处审囚刷卷,体察滥官污吏”《窦娥冤》第四折),但其以提刑肃政廉访使身份一出场,就伴随为寻找女儿而发出的声声叹息,损害了法官形象的正大光明。查卷时,因其思念女儿,更是心不在焉,所以,在不明窦娥身份和案情的情况下,面对窦娥的案卷,认为既是“问结了的文书,不看也罢”《窦娥冤》第四折)。在他看来,这是事不关己,甚至窦

1


娥的冤魂三番五次地将案卷翻到他的面前,他即便觉得“这桩事必有冤枉”,却依然“将这文卷再压在底下”《窦娥冤》第四折),没有认真地查勘,其不负责如此。直到窦娥的冤魂向他说明身份和冤情,他才念亡女之冤,为窦娥昭雪。若从现代法律的角度审视,人们难以看到窦天章司法行为的勤勉与公正。剧作没有对这种现象作出批判,反而加以赞扬,这将令人困惑不解。三是,对高利贷的不法现象,剧作没有丝毫批判的倾向。该剧所有的矛盾和悲剧都首先起因于蔡婆的放高利贷。窦娥被卖到蔡家,是因为窦天章偿还不了高利贷;赛卢医谋杀蔡婆并导致张驴儿的介入,从而造成的窦娥被冤杀,也是因为赛卢医偿还不了高利贷。放高利贷,在今天属于不法的行为,在古代也被政府列在违法的范畴,受到限制。《金瓶梅》第三回王婆向潘金莲、第七回薛嫂向孟玉楼介绍西门庆时,都提及西门庆的营生之一是“放官吏债”即放高利贷,而作为小说情节,作者是批判高利贷现象的。元杂剧中的高利贷现象也应该受到剧作者的批判,但关汉卿却无意这样做,而将蔡婆写成一位受害的孤寡老人形象,这是现代读者所难以接受的。



《窦娥冤》中的道德与法律问题,或作为教学内容本身的问题,或作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皆无法回避。对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和理解。而教师最重要的做法应该是对古典戏剧作本体向度上的阐释。

首先,古典戏剧出现上述的道德问题,是突出主题性、强化艺术性的结果。文学艺术欣赏的角度讲,并不足以影响这些剧作的整体成就及其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后嫁婆婆忒心偏,守志烈女意志坚。汤风冒雪没头鬼,感天动地窦娥冤。(陈与郊辑刊《古名家杂剧》所收《窦娥冤》题目正名)《窦娥冤》的主题就在于揭露社会的黑暗,表现窦娥的贞烈。服从这一主题表达的需要,窦娥无论何时何地都对婆婆严守孝道,不仅可以表现窦娥的善良,而且更能表现她的守志忠贞,其坚强的意志也才能够表现出来。至于蔡婆放高利贷给窦娥带来的悲剧和痛苦,则不是窦娥这样的普通女性所能认识和理解的,相反,惟有将蔡婆和窦娥放在不公平的天平上,也才能够展示窦娥过人的意志,即蔡婆形象的反衬作用恰恰强化了窦娥的美德力量。至于窦娥“不告官司只告天”《窦娥冤》第四折),剧作则通过她主动放弃进一步的诉讼请求,来揭示官场的腐败和人民对于封建司法的绝望,从而加强了作品的批判力量。窦天章作为廉访官员不能真正做到秉鉴持衡,则一方面写出了这一人物真实的人性和人情,另一方面也给表现窦娥的坚强性格留下了空间。

其次,古典戏剧有其历史形成的原因,既有本事流传的因素,也有文学史发展的因素。其历史发展的合理性,要求我们不可以今人苛求古人。

从本事流传的角度看,中国古典戏剧尤其经典剧作的创作往往是“箭垛式”(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三侠五义序》,有着久远的本事流传基础。《窦娥冤》本事源于班固《汉书·于定国传》、刘向《说苑》、干宝《搜神记》等所记“东海孝妇”的故事。《汉书》有郡中枯旱三年的描写,《搜神记》增有孝妇临刑时立誓血当逆流以明冤的细节。可见,关汉卿笔下的“不告官司只告天”是有其历史渊源的,而东海孝妇之纯孝的感应通天则成为同题材作品的共同主题,这又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窦娥冤》具有独特的文学史价值。该剧因为突出了历史生活给窦娥造成的种种不幸,以及窦娥超乎寻常的孝道、善良和忠烈,而成为中国古代公案剧的优秀代表。其自身显现的与现代思潮不相适应之处,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足迹,显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内在规律。

最后,古代剧作家主要以“寓言观”作为创作的指导原则。古典戏剧由此而呈现的写意性的民族特征,使剧作所出现的某些道德和法律疏漏现象已成为普遍的事实。

明代戏剧理论家徐复祚云:“传奇皆寓言,未有无所为者,正不必求其人与其事以实之。(徐复祚《曲论》)的确,中国古代戏剧以意逆志、以心写史的现象十分突出。中国古代戏剧写唐人用宋事,关公战秦琼的现象也是比比皆是。这既是中国古代戏剧的特点,也是中国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e6fd4e90f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c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