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希望看到悲剧的产生,毕竟它会带给人的不幸与忧伤;但人们却喜欢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悲剧,赏析作品中的悲剧美。有时,一个撼动人心的悲剧作品,比那些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作品更有力量。 关汉卿的《窦娥冤》通过现实主义的充满积极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手法,广泛而深入地反映出元朝统治的极端黑暗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塑造了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窦娥,深刻地反映出人民的生活状况。《窦娥冤》杂剧集中描写了窦娥所遭受的种种迫害、污辱、冤屈,我在为其悲剧命运感慨悲叹的同时,却又得到了一种美的感受。 美在其真。元朝是一个外族,蒙古族入主而建立的朝代,当时的民族歧视和等级制度十分森严。他们把当时境内的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其次是色目人,然后依次是汉人和南人。在民族和阶级双重重压之下的人民,其生活是可想而知的。而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平民妇女,其命运之悲惨更令人难以想象。关汉卿笔下的窦娥,3岁丧母,7岁替父亲还高利贷给别人做童养媳,17岁成了寡妇,后遭流氓张驴儿父子凌辱逼迫,被地主官吏桃杌拷打凌逼,判处斩刑。然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随着窦娥所受迫害的愈多愈深,她对黑暗社会罪恶的认识也就愈清楚,她的反抗也就愈强烈。透过《窦娥冤》这出杂剧,我们看到了一幅黑暗的“群丑图”,也看到了一部那时社会底层妇女的“血泪史”和“抗争史”。另一方面,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作者对现实主义手法的执着追求。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对当今的写作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歌则歌之,该针砭则针砭之。只有贴近时代,符合生活真实的作品才真正感人心,才真正具有美感。 美在其善。《窦娥冤》杂剧在展示黑暗社会和恶势力酿就窦娥悲剧的过程中,也突出了窦娥善良的性格:窦娥为父亲还高利贷牺牲了自己给蔡婆作童养媳;张驴儿就诬陷窦娥,当窦娥看见酷吏严刑拷打蔡婆时,却宁肯自己承认死罪也不让让年迈体弱的婆婆受刑挨打;她在被押赴刑场时,首先想到的是怕婆婆看她披枷带锁而伤心,提出要求绕路走。这种为保全他人而牺牲自己,临死不念自己却顾念他人的善良性格,看来不可简单归之为封建孝道,儒学仁义,因为她心中明知蔡婆婆是与自己同命运的人,而具这种对长辈孝顺、体贴且无微不至的品质何尝不是当今时代亟需弘扬且光大的呢?作品也因此具有更深邃更理想的艺术效果。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譬如青春、爱情、尊严等等全撕碎了给人看,必将毁之而后快,残忍之极;但又绚烂如花,好比罂粟,让人眩目而胆战心惊,读之令人窒息。一个极其善良孝顺的女性楷模,却被黑暗的时代和恶势力置于死地,这能不激起读者对那个时代极大的愤怒和强烈的不满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34ee072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