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也谈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中国祭祀文化 作者:李松柏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5年第13期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拓展模块)第三单元第11课的《祝福》是鲁迅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写于上世纪二十年代,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发展时期。鲁迅本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可他看到的只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代替了帝制政权。中国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其中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备课过程中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鲁迅挑开了很少为世人所知晓的生活一角——农村妇女创伤累累而又麻木愚昧的心灵世界,向读者提供了祥林嫂这个深受封建主义压迫与残害的悲剧典型。文中描写了祭祀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祥林嫂是如何因为它而坠入深渊的。因此我想到从《祝福》中探讨中国的祭祀文化,以及祭祀文化在时代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一、《祝福》中的祭祀活动 鲁迅小说《祝福》中,自始至终笼罩着浓厚的中国祭祀文化色彩。 《祝福》中的第一种祭祀活动是祭灶。小说一开头就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降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实施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这是鲁镇的“送灶”。祭祀的炮竹和散发着发着幽微火药香的缭绕的香烟把我们带入了神秘的封建礼教浓烈的氛围。 《祝福》中的第二种祭祀活动是祝福。祝福是浙江绍兴一带旧历年终深夜举行的由男子祭祀“福神”,祈求来年好运的一种迷信习俗。在小说《祝福》中,鲁迅这样写道“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祝福在旧年年底的鲁镇是最重要的祭祀活动。 《祝福》中的第三种祭祀活动是祭祖。“祭祖”一般每年三次:清明、七月十五、冬至。小说中描写的祭祖活动有两次。一是七月十五的祭祖。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是“有一年的秋季”,“四叔虽然照例皱过眉……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秋季的一次祭祀应该就是七月十五的祭祖活动。因为这次祥林嫂是“再蘸重寡”的人,而且又是丧子之人,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极为不祥的。祥林嫂就这样丧失了参与祭祀活动的资格。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f45cf46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b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