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 湾 中 学 教 案 NO: 11 课题 第六节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时 间 3月16日 教 (2)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了解摩擦现象存在普遍性,并培养学生初学 步的提出问题能力和猜想假设能力. 目 (3)通过实验设计与操作,掌握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通过体会本节内容中探究的各个环节,培标 养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1)知道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现象.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探究滑动摩擦力与什么有关,猜想过程与设计方案过程 重点 教学掌握控制变量的方法;摩擦力的测量 难点 教学实验探究,讨论汇报,实践活动,媒体课件 教 具 方法 第四节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多媒体、相关实验器材 一、滑动摩擦力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滑动时受到阻碍的现象,称为滑动摩擦现象.在滑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板 书 设 计 (3)物体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可画在物体重心上. 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各种猜想: (2)制定计划与实验表格: (3)数据分析: (4)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接触面越粗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三、静摩擦和滚动摩擦现象 四、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办法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引入 北方冬天下雪后路面结冰,汽车行驶要带链子;骑自行车不蹬后滑行一段停下来,这是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这些现象的共同点和原因。 二、 目标展示 三、 新课学习 (一) 滑动摩擦力 让学生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动,体验手的感觉,向下用力按着桌面试一试,;脚在地上蹭一蹭,体会脚的感觉。 师生共同总结: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滑动时受到阻碍的现象,称为滑动摩擦现象.在滑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讨论:滑动摩擦力是物体受到的阻碍物体运动的力,那么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有什么规律吗? 师生共同总结: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师:你是否感受过滑动摩擦的存在?(鼓励各种想法)对滑动摩擦力这个力我们已知道了方向和作用点,现在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用手掌在桌面上、课本上、衣服上滑动,轻轻的试试,再用力试试,体会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师:请大家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尽量说出你的猜想依据.(鼓励学生的各种猜想,发掘其中合理的因素给予表扬;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猜想,比如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或越小).) 在黑板上列出各种猜想和猜想依据.(有些猜想不合理或猜想正确但依据有偏差的,可以在探究出结论后再解释探讨.) 小组讨论,制定计划和设计方案: (1)演示:滑动摩擦力如何测量. 师: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着木块匀速滑动,指针不要颤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反映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强调要“匀速”,可不作解释,但要留给学生这样一个疑问,使他们清楚有这样的要求.) (2)师:请各小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分别来验证各个猜想.要求至少对两种猜想进行方案设计.(或者直接与学生说明首先对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这两因素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后再研究其它因素.) 参加一些小组的讨论,指导学生研究各个猜想因素与摩擦力的关系时,只能一个一个的单独研究,而且在研究某一个因素的变化怎样影响摩擦力时,必须保持其它因素不变,否则不能确定摩擦力的变化是由哪个因素引起的.指出这就是在研究多因素问题时常用的“控制变量法”. (3)请各小组汇报设计方案. 在和学生一起讨论各个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时注意渗透“控制变量法”.最后交流制定出研究各个因素的最佳方案,制定出实验表格,进行实验。进行实验,记录收集数据 分析交流,得出结论:师:请各小组分析所得数据,得出结论,描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关系如何?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三) 静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其实摩擦有三兄弟,除了滑动摩擦外,还有静摩擦和滚动摩擦.两个有相对运动趋势但保持相对静止的物体间产生的摩擦叫静摩擦,比如用手握起饮料瓶.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叫滚动摩擦,比如旱冰鞋与地面间的摩擦.你能举出生活中这两种摩擦的现象吗? (四) 生活中的有害摩擦和有利摩擦 增大有益摩擦的办法有: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压力. 减小有害摩擦的办法有: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压力;给接触面处加润滑油;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使摩擦面脱离接触. 四、 课堂练习及检测 五、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什么是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作用点及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静摩擦和滚动摩擦现象;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办法 六、布置作业 课 后 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15cb2e4f8c75fbfc77db24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