璇玑图解 璇玑图共二十九行,每行二十九字,共八百四十一字,无论左右、上下、里外、交互、退一字、叠一字、半段顺逆、旋回诵读,均能成七言、六言、五言、四言、三言等格式的诗文,上陈天道,下达人情,中稽物理,博引广譬,寄意深远,玄妙至极,堪称千古奇文。《诗薮》外编卷四云:“苏若兰璇玑诗,宛转反覆,相生不穷,古今诧为绝唱。” 武则天读出了长短不等的诗作700多首,以后传到元朝时,有人读出了3000多首。前几年陕西宝鸡开过一次回文诗研讨会,有研究者称苏蕙的《璇玑图》可以推读出14000多首诗作。 苏蕙的《璇玑图》被认为是回文诗的集大成之作,历代解读、模仿它的不乏其人。 一 璇玑图的秦陇民间传说 天水市西关务农巷东端和育生巷南端交界处,从东起南北走向的第二条小巷叫二郎巷,相传是前秦才女苏若兰织璇玑图的地方。在1949年前这个巷口还有一座牌楼,悬有内外各书“古织锦台”和“晋窦滔里”的两匾,两边则悬挂一幅对联:“莺花古巷秦州陌,云是苏娘旧时宅”。这是清代诗人杨蓉裳古风中的句子,是他凭吊这一古迹之作。可惜后来拆除门楼时,匾联全部被毁,织锦台旧址也荡然无存。 在天水民间至今仍流传着苏若兰巧织璇玑图的传说。相传窦滔早在东晋时即任秦州刺史。苻坚攻占秦州后,闻知窦滔深为百姓拥戴,为安抚民心,便委任窦滔为秦州刺史。但窦滔毕竟是前朝之臣,苻坚总有些放心不下。几个曾被窦滔申斥过的下属便趁机联名诬告窦滔密谋造反(另一说是“忤上”),秦王苻坚下令将窦滔抄没家产,并将他发配至沙州(今敦煌)服苦役。过了七八年,窦滔依然杳无音信。苏若兰对丈夫的思念与日俱增,但也无可奈何,便将无限情思写成一首首诗文,并按一定的规律排列起来,然后用五彩丝线绣在锦帕之上: 去日深山当量妻夫归早咐真思又 公雀同初叫寡思回妇嘱不身情贵 阳婆结夫配早织垂时恩上何米语 侣发年夫与锦归去双少深柴夫谁 好伴奴迈回要凄可寒泪中久料我 岂赦寻文身孤本衣怜家上至别月 早知朝能受靠野归想天今枕日离 子天冷淡尚鹤谁更不久地同鸯鸳 这就是迄今仍流传在天水民间的通俗《回文图诗》。诗图排列纵14行,横8行。起止二字在横首行正中。读法只能依行字斜横回环吟诵,不能倒文回读。虽然格调俗浅,但韵味凄婉,切中情理。天水妇孺皆能琅琅上口。至今,天水市的一些工艺品摊点仍然有“回文诗帕”的小工艺品出售。 苏若兰织了一幅又一幅,托人上街叫卖,“璇玑图”遂传布开来。开始时人们茫然不解,后来有人从第一行“夫”字开始,向右下方斜着念,再按网状顺序转念下去,一左一右,一上一下,至第一行“妻”字止,居然读成了一首十六行的七言诗: 夫妇恩深久别离,鸳鸯枕上泪双垂。 思量当初结发好,岂知冷淡受孤凄。 去时嘱咐真情语,谁料至今久不归。 本要与夫同日去,公婆年迈身靠谁? 更想家中柴米贵,又思身上少寒衣。 野鹤尚能寻伴侣,阳雀深山早叫归。 可怜天地同日月,我夫何不早归回? 织锦回文朝天子,早赦奴夫配寡妻。 诗谜解开,人人称奇,争相购买。而秦王苻坚正因窦滔被解职后,秦州政务混乱,百姓纷纷为窦滔叫屈,怀疑所谓谋反乃子虚乌有;锦帕传至长安,苻坚派人调查,真相大白,立即赦免窦滔并官复原职。苏蕙夫妇始得团聚。 苏蕙的回文织锦,奇巧绝伦,在后世产生的影响极大,流传甚广,其流传有四大特点。一是历代画家都喜欢画苏若兰。如宋李公麟就曾亲眼看到过六副唐画,画的就是织锦故事,且具有连贯性,好像连环画一样,他认为那就是回文诗图的“唐真本图”。 二是历代文人雅士都喜欢破译该图诗句,自《晋书》始,至唐有武则天、李白、李善、吕延己、张铣、吕向等,宋时有李公麟、苏东坡、黄庭坚、秦观、朱淑真等,直至明清时期,都有人研究璇玑图。宋代高僧起宗“因彩分图,因图分诗”,得诗3752首。明代经史学家康万民,苦研一生,撰下《璇玑图诗读法》一书,说明原图的字迹分为五色,用以区别三、五、七言诗体,后来传抄者都用墨书,无法分辨其体,给解读造成困难,他研究出了一套完整的阅读方法,分为正读、反读、起头读、逐步退一字读、倒数逐步退一字读、横读、斜读、四角读、中间辐射读、角读、相向读、相反读等十二种读法,“又于第三图内增立一图,并增读其诗至四千二百六首,合起宗所读共七千九百五十八首。”明代张之象《古诗类苑》卷九六、明代冯惟讷《古诗纪》卷三八也都有璇玑图的读法。当代学者李蔚则破译了14005首,为文坛增添了新的佳话。 三是许多诗人都歌咏过苏蕙,“璇玑图”也成为一个典故。南朝诗人江淹《别赋》云“织锦曲兮泣已尽,回文诗兮影独伤”;吴均《与柳恽相赠答诗六首》之第一首云“书织回文锦,无因寄陇头。思君甚琼树,不见方离忧”;梁元帝《寒闺诗》云:“乌鹊夜南飞,良人行未归。池水浮明月,寒风送捣衣。愿织回文锦,因君寄武威”;庾信《乌夜啼》云“弹琴蜀郡卓家女,织锦秦川窦氏妻。讵不自惊长落泪,到头啼乌恒夜啼”;周邦彦《三部乐》中有“回文近传锦字,道为君瘦损,是人都说”之句。从以上诗句可以看出,“织锦”之为典故已广为引用,苏蕙之才情与遭遇也引起了历代文人的叹惋。 李白有两首诗,是站在怜香惜玉的角度来写的,可谓洞悉若兰织锦时的酸辛:“黄鸟坐相悲,绿杨谁更攀;织锦心草草,挑灯泪斑斑。”(《闺情》)“黄云城边乌夜栖,归飞哑哑枝上啼。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停梭问人忆故夫,独宿空床泪如雨。”(《乌夜啼》)李白的第二首诗,贺知章一见便赞叹不已,此诗在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之前,已由唐人选入唐诗集中,并由书法家抄录,广为传播。 苏东坡有三首七绝: 春机满织回文锦,粉泪挥残露井桐。人远寄情书字小,柳丝低目晚庭空。 红笺短写空深恨,锦句新翻欲断肠。风叶落残惊梦蝶,戍边回雁寄情郎。 羞云敛惨伤春暮,细镂诗成织意深。头伴枕屏山掩恨,日昏尘暗玉窗琴。 宋代诗人黄庭坚《织锦璇玑图》“千诗织就回文锦,如此阳台暮雨何?亦自英灵苏蕙子,只无悔过窦连波”,似乎是在谴责窦滔的背弃行为,清代诗人王士祯《织锦巷》也为苏蕙叫屈:“慧绝璇玑手,当如弃置何?怜她苏蕙子,枉嫁窦连波。” 南宋女诗人朱淑真得到《璇玑图》,“坐卧观究,因悟璇玑之理,试以经纬求之,文果流畅”,并赞曰:“五采相宣,莹心眩目„„亘古以来所未有也” 。朱淑真《璇玑图记》亦记录了她得到《璇玑图》的缘由:“家君宦游浙西,好拾清玩,凡可人意者,虽重购不惜也。一日,家君宴郡倅衙,偶于壁间见是图,偿其值,得归遗予”。 苏蕙故事还被创作成戏剧和小说。据说元代戏曲家关汉卿曾有《苏氏织锦回文》杂剧,可惜失传;明代无名氏有《织锦回文》传奇(见《五宫正始》);又明成化刻本《新刊耀目冠场擢奇风月锦囊》中亦收有《窦滔回文记》;署名“笠翁先生原本铁华山人重辑”的《合锦回文传》所演梁栋林与桑梦兰爱情故事即以《璇玑图》为关目;孔广林则有《璇玑图》杂剧;清代李汝珍在小说《镜花缘》第四十一回《观奇图喜遇佳文,述御旨欣逢盛典》中辑录《璇玑图》及武则天序文,并详细指出读法,为《璇玑图》的广泛流传作出了突出贡献。 四是自《璇玑图》后,历代文人学士争相创制回文诗词。宋桑世昌《回文类聚》收录了自魏晋至宋的回文诗共四卷,其中有秦观、苏轼、白居易、王融、陆龟蒙、王安石等人的作品,明代的汤显祖,清代人张淮、邱琼山、谢默卿等,也都写过多首回文诗。后来朱孝贤编了《回文类聚补遗》,朱向贤编了《回文类聚续编》,足见回文诗之盛。回文诗的创作在宋代达到高潮,大诗人苏轼就有多首回文诗流世,如前引七绝第一首,可倒读为“空庭晚日低丝柳,小字书情寄远人,桐井露残挥泪粉,锦文回织满机春。”回文诗创作如此之盛,但很少有能超过璇玑图的,桑世昌指出:“如璇玑一图非奇者乎?„„女郎以锦心织成锦字,令千古骚流不能卒读,天才耶?仙才耶?虽仿其制直代不乏人,类不能出其规范。” 时至今日,回文诗仍存活于我们的生活中。如湛江德邻里有一回文联:我爱邻居邻爱我,鱼傍水活水傍鱼;景德镇出产的一种瓷壶上刻有“可以清心也”五个字,不论从哪个字读都可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许多名胜古迹我们也能见到回文诗的踪迹,如湖北来凤县仙佛寺,山门前有一高约2米的青岩石刻,刻有一首回文诗:“花开菊白桂争妍,好景留人宜晚天;霞落潭中波漾影,纱笼树色月笼烟。”据说是一个名叫咸池昙的云游道人所作,可以倒读、顺读成四、五、六、七言的诗多首;梧州北山园观鲤亭有一联“鸣禽听耳悦,鲤跃视神怡”也是回文联,倒读境、情依旧。“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的民间传说更是流传甚广。 1600多年过去了,苏蕙和她的《璇玑图》不但存在于文人的案头作品里,而且还存活于老百姓的心里;不但没有被岁月的河流湮没,反而日渐饱满鲜活。她能够被主流文化和民间同时认同并有深远影响,这是非常奇特的。那是因为她的作品是用真情浇灌的,“纵横八寸”的锦帕之上一定浸满了她的血泪,李白“挑灯泪斑斑”之句可谓是其知音。《璇玑图》直到今天仍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人们从各个角度对它加以研究。从伦理学出发,这体现了对爱情忠贞的道德要求;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也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如苏州丝绸博物馆查阅了大量史书,请教了众多专家、文人和书法家等,做了大量基础实验,反复改进,终于让《璇玑图》织锦回文诗再现人间,成为法门寺博物馆的收藏品和展示品;而从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看来,它也是思想性和艺术性和谐统一,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作品,是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学遗产。通过对《璇玑图》的民间传说和影响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民众对这位独特女性的亲昵和崇敬,她对世俗幸福生活的朴素追求也反映了秦陇文化背景下民间社会的文化性格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1ef6f6c5ef7ba0d4a733bf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