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学案 提高阅读能力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材解读随笔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童话故事,由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写的。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它用适合儿童的口吻的语言,合理的想象,有趣的情节,性格鲜明的形象,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一种体裁。本文讲了一个小女孩儿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这个小女孩又冷又饿,在临死以前为了暖和暖和自己擦燃了一根根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种种幻象。这种种幻象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徒生通过这个童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有人说没有想象就没有童话,说明童话的故事情节往往是虚构的。但是虚构的情节往往来源于生活,是人们愿望的反映。结合课文内容,有很多部分是靠想象写出来的。本文的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利用学案,学习作者的合理想象,渲染人物悲凉的身世和凄惨的境遇,揭露资本主义的罪恶。重点看看课文第二大段,写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的内容,第二大段写了小女孩儿四次擦燃了火柴,还写了她擦着了一整把火柴,让我们一次一次地来看看吧! 小女孩儿第一次擦燃火柴,是想暖和冻僵了的小手,小女孩儿觉得自己坐在一个大火炉的前面,炉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真舒服。其实没有火炉,这是小女孩儿的想象。对,小女孩儿的幻想就是作者的想象,这想象是通过小女孩儿的幻想表现出来的。小女孩儿第二次擦燃火柴,看到冒着香气的烤鹅;她第三次擦燃火柴看到的是美丽的圣诞树,可小女孩儿看到的烤鹅和美丽的圣诞树等都是小女孩的幻想,也都是作者想象的内容。小女孩儿第四次第五次擦燃火柴,使她看到了关爱她的奶奶,她要把慈爱的奶奶留住,写奶奶关爱的神情,写奶奶背起小女孩儿飞走了都是想象的内容。作者展开想象,把小女孩儿临近冻死的时候,做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把谁也不知道的事写下来告诉大家。作者不仅展开了想象,而且想象都非常合理。小女孩冷极了,渴望得到温暖,当她见到了火柴光,自然就想到了火炉;小女孩儿饿极了,渴望得到食品,自然就想到了烤鹅;她还多么希望得到欢乐,得到亲人的疼爱,于是在火柴光中仿佛看到了圣诞树,想跟许多孩子一样过一个美好的节日。她幻想奶奶把她抱在怀里飞走了,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这些想象符合当时小女孩儿的情况,想象得很合理,这些想象跟小女孩儿的处境形成强烈的对比,衬托出小女孩儿生活的悲惨,由此引出人们对小女孩儿的同情,也同情像小女孩儿一样穷苦的孩子。 学以致用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这就要靠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与练习。作者擅长用合理的想象让文章内容变得丰满,人物形象得以具体化。小女孩儿在寒冷的大年夜出来卖火柴,最后冻死街头。我想如今的孩子们能生活在一个幸福快乐的家庭里,不愁吃不愁穿,甚至有的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过着公主和王子似的生活,而无法体会小女孩儿的凄惨处境。因此,在教学时,让孩子们通过画画的展现方式,通过合理的想象,把孩子们对小女孩儿的境遇画下来,再用简单的语言说说自己的体会,这不仅给孩子发挥了自己的长处,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预防了空讲,更让孩子感觉到学习的轻松和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20b40fb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4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