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1988年在巴黎发明声明: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过头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进入公元2000年,世界各地兴办“孔子学院”,尤以发达国家为最,已有300余所。西方科学已经进入到电子信息时代,一切有形物质的研造,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何以要引进东方的“封建迷信,形而上学唯心论,伪科学?”而且赞誉东方文化的冻死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政权,反而是西方科学界的巨子?难道他们无知到不如国人吗? 兴叹之余,有苏州复兴书院请商国学传代工程,现将提纲公之于世,有俾益于天下也。 国学传代工程提纲 国学乃民族之传统文化,源自立国之先,传于黄帝,诸子百家。东周文化教育,由官学转为民办,秦汉私塾普及,莫离诸氏之族群宗亲。秦至清两千一百三十二年,村族有学塾,叟妪皆识文,士有游学,县、府、州学至京太学,其中也设女馆。以儒学为中坚,武学为用,道学为本,医学护生。百工技艺,各禀祖宗之法,应社会之需,九流为其增辉。国学陶冶育人,有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谦谦君子。忠贞节烈颂于后;有教无类,虽顽夫愚妇,亦道德日出。设“师”之位,传道授业解惑,顺天地之施化,万民各终于天年。国学造福祉于中华,广大深远,岂是一家儒术可以概全乎? 民国废除旧学,新学未全立,文盲滋生。“五四运动”标志新文化运动达到一个新高度,“打倒孔家店”,反封建也反阴阳五行的“迷信”,倡科学,全盘接纳西方文化,而否定传统的科学性。三四十年代的战争,使民众不但远离国学,也与新学无缘,已见文化断层。五十年代“破旧立新”封闭全国各地卦馆,从意识形态领域到中医药、武术和民俗,清除“封建迷信已使传统文化远离社会生活。至“文化大革命”破四旧,从店招牌到公私藏书,从技术学术到出版期刊,传统文化被“扫地出门”不见踪影。何为国学?什么是传统文化?何为糟粕?何为精华?劫后余思,传统文化要继承,故提出传代工程,提纲如下: 第一 传承尊师 真,至,圣,贤皆有名师传授,黄帝膝风问道于广成子。老子师高容。孔子师老聃,文王师姜尚,张良师赤松子、黄石公。张仲景师伊尹、伯祖。吕洞宾师正阳子。陈抟师吕洞宾,张三丰师火龙真人。一代名医刘完素、陈修园,贤才苏东坡,贤相范仲淹,皆以“异人”为师,真至圣贤为人类之精英,传统文化衣钵,有名师指授。至于“日用而不知”的平人,岂能无师自通,所谓“经验积累,不断创新,超越古人”,岂非自欺之笑谈。 1.文化源于大道2.师为得道之人3.黄帝问道4.百业尊宗5.儒设师位6.传道授业解惑7.尊师如父 第二 存于民俗 传统的民俗,莫过于节日,过节又以年为首,一、三、五、七、九,阳之兴也,二、四、六、八、十,阴之结也。三元同庆,天地人三才也。冬至乾之至也,社日坤之寄也。子曰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吉凶,是故谓之爻。是取类比象,拟典章礼仪,约束行动而效法自然,风俗教化,兼济万物。俗之用,大矣哉! 1.除夕元旦,万象更新2.约节祭日3.十二生肖4.六亲礼仪5.三元普兴6.庆生祭七7.二十四节 生收有形 鼓舞神情 第三 夫妇造端 易曰婚媾。中庸曰夫妇造端。诗经第一篇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夫妇之道乃诗经第一义。看古往今来,莫离其道,其始也,始于人类开辟之时也。 1.男尊女卑,乾坤定位2.在河之洲,关雎之德3.中央之土,厚德载物4.温其如玉,切磋琢磨5.举案齐眉,相敬如宾6.运期演化,彼涨此消7.造化三合,天长地久 《 世之教育,共有三种,一曰负薪教育,庶民之学也。二曰世家教育,贵族之学也。三曰世子教育,承国之大位也。 西学东侵以来,大道既隐,朝野上下尽是庶民之教育,而无继承之学。故国事多艰,礼乐不再,教育危机。纲常失坠,皆不明教育之真理也。物分贵贱,人有悬殊,因材施教,万世效法,庶民负薪,因其家贫,巨室重礼,因其贵重,此天造地设也。 古之名门望族,富贵之家,其子女教育皆重传承与责任,十五至于学,拜名师而习诗书礼仪,小可保其身,齐其家,大则治国平天下。 此之谓世家教育也。 秉承先贤教化之道,复兴书院延请高人出山助学,察以眼界,会以性情,总核是非,使世一悟。 斯文在北,群贤毕至,以待柱石之器也。》 第四世家教育 周礼,天子在朝有“大学”,诸侯在封邑为“泮学”,庶民在野为“小学”,文化传承,世袭代传,东周因王室内乱,失去传承的官师和典藉,故“大学”已名存实实亡,出现“学在四野”。故周天子亦失去诸侯朝尊的文化依托,反受到诸侯的嘲笑,“失礼”,所谓“礼崩乐坏”。观其大则失国,小则无立身之本,后世何可弃世家教教育,而乱弹琴乎! 1. 世家教育2. 祠堂制度3.受传有德4.子继父业5. 因位授学6. 传承方向 第五 祖业传流 百工技艺,乃至书香门第,皆法天则地,得其易变之末,受炁之蕴也。文中子出身书香门第,隋之宇文化及,唐之徐茂公、魏征、李靖、房玄龄、杜淹、陈叔达等,咸称师面北,受王佐之道,传至王通已十八代,二代三朝宰相之师,若无家传,何以兴于河汾? 1.士农工商,代有传人2.书香门第,陶醉芳香3.世族家训,家规(族约)4.族中女学,巾帼贤才 5.艺业超群,源远流长 第六 家庭人伦 天阳地阴,阴阳成象而天道著,乾刚坤柔,刚柔成质而地道著,气义精仁,仁义合德而人道著,亲上者效天,接下者法地,负阴抱阳乃为人,而有良知良能也。 1.琴瑟和鸣 夫妇相随2.尊卑相睦,不失其亲3.弟兄有序,手足之情4.尊老爱幼 人伦之序 5.胎教之功,天地化育6.内外有别,其乐融融7.推己及人,不二法门 第七 民食为天 饮食文化在摄生之外,养生之中,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是千年的传统。现代社会是以西方的生物学,营养学,微生物,化学等科学指导饮食,虽然做的也是中国菜,则是以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来决定其“科学组方”。追求亮色的外表,与传统“护生”理念风马牛不相及。虽保留发扬了传统技艺,不能达到护生的效果,距伊尹的初衷,渐行渐远。至于饮食不能和于自身五行气场的应求,更举世莫明。烹饪专业培养到博士研究生的“水平”,又有何用? 1.天食人以气,地食人以味2.人不食则七日亡3.伊尹调五味以致君4.烹调有术5.爆炒三鲜美,调和五味香6.地异气殊,美食纷呈7.药膳同源,治用同方8.与四时合其序,与日月合其明 第八 圣贤之风 五千年历史,何以名“中国”?三皇立教,得天地之中;五帝垂法,取五行之中;三王心传,言允执厥中;三代更易,莫离大易之中。孔子之后,以儒立国,两千余年,以仁义礼智信,归于中庸之道,史书皆曰中;民族文化的精粹皆曰中,异族视之亦曰中,故号“中国”。非地域之中亦明矣,中乃圣贤之风也。 一 学而时习之,畏圣人之言二 身正令自行,仁以为己任三 反而求诸己,不愿乎其外 四 不偏且不倚,遵道义而行。五 挈矩之道,以身作则 第九 圣贤伏炼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易成位乎其中矣。 一 黄帝鼎湖炼丹二 尧舜禹“道心惟微”三 孔子之“大学”,颜回“坐忘”,孟子“至刚之气” 四 孙思邈“婴儿赞”五 范仲淹三唱“鹧鸪天” 第十 养生旨归 修身乃养生的基本途径,亦是养生的至高境界,使形体生生不已。故灵剑子有修身十忌,身心端正,方有效验也,是为养生第一要义,所谓洁如白茅也,思无邪也。 一 、“复归婴儿”——老子养生观。二、 “仁者寿”——孔子养生法。三 、“入逍遥”——庄子养生之道。 四 、“养生以不伤为本”——葛洪养生术。五、 “善摄生者”——孙思邈养生方法。 六、 饮水读书贫也乐——陆游养生法。七、 “内外交养”——全方位的养生观。 第十一 国学享用 有清之季,自称国朝,随着异域文化的传入,为区别,儒学称国学,推而广之,文章称国文,语言称国语,图画为国画,武术称国术,京昆为国粹,直至一切民族生产的物质产品,均称国货。民国之高等学府,有“国学家”,从事文史理论研究,多尚空谈,已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此种狭隘的国学,谈何继承与享用? 一 、四书五经,验证人生。二、 诗词吟唱与创作。三 、士之四艺,琴棋书(非只书法)画。 四 、茶理真验。五、香道合形六、 礼尚往来举要七、国学享用有品位 第十二 精武境界 中国武术是传统文化,精彩的亮点,称为国术。人们从武侠小说,评书,电影等了解武行,虽神而往之,却不知东方的内涵。而在现实生活中,武术已从花拳绣腿,改进到了体育竞赛套路,鱼龙转基因,已中西四不像。大多数人包括专家学者,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国术了。 1.武、功、法、术层次分明,总称武术2.侠以武犯禁,武侠游侠之风3.镖师有一技之长 4.武术之乡——沧州5.传统武术内涵,以易经为圭臬6.太极、形意八卦内家拳以练气为宗 7.传统武术,起于易,成于医,附于兵,扬于艺,是一种文化民俗8.武林轶事 第十三 合于术数 术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书列有十七大类,术数不属于儒家学说的框架内,其因是东周以前,术数本是官方文化,因周王室内乱,王子朝兵败,携“中央政府”的典藏和史师旧臣,逃到楚国,楚国君臣及诸侯列国,皆竞相争购,术数从此散落民间,即为史载“天子失官,学在四野”。孔子33岁曾到东都洛邑京畿观礼,35岁发生王室内乱,46岁时,王子朝被周天子派人杀死于楚,时已得到易经、周礼等典藉。“五十而学易”50岁被鲁国任命为中都宰。55岁去职。“三式”被特定之人所传藏,孔子未得接传,故术数不在儒学,至今已两千五百余年,术数皆在民间秘传,不在“官方文化”之内,即使宋代盛行三式,亦只是风行,未见公秘于天下也。 1. 三式乃帝王之学2. 禄命天赐3. 堪舆受气4. 五行系化(择日、历法)5. 以貌取人(相术) 6. 导引行气7. 房中滥觞8. 用兵贵“奇”9.金丹与先天一气10. 术数与儒佛道三教 第十四 中医辉煌 中国医学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端于立国之先,传承于黄帝,故称“歧黄之术”。非黄帝发明首创。汉以前医学列入术数的“范畴”,故“术数家”知医明理,也是很正常之事。魏晋以降,医药独立于方术,虽有世家及师徒相传,秘法多有失传,且远离活水源头,岂能“创新”发展,能把前辈传统继承下来,就已经很好了。 近百年来,中医界青黄不接,更无诚修之人,所谓“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滥竽充数者,比比皆是,面对急难疑症,束手无策,反借西医之技术助推。百姓途穷。谓之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仍无力回天。再者西方之学日盛,其社会统治思想与中医理论格格不入,他们把阴阳、五行、八卦斥之为“封建迷信”,“形而上学唯心论”,更有“伪科学”之妄指,欲焚之音甚嚣尘上,故应让大众明确认识到:中国医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具体病案,处处闪耀着不朽的辉煌。 1.医分五等:庸医,常医,良医,大医,神医务理事。常医又有时医、汉医、游医、专(科)医、名医之别。 2.类有九别:儒医,佛医,道医,武医,法医、食医、游医、巫医、祝由之横列 3.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4.治法不拘药物,随吐一唾,桴鼓应声 5. 望而知之,与相术同功6. 经络用则有,质则无,千秋永颂7. 经典方剂,历世永效 8.“不治之症”医察可考,效验神奇9. 术数之功,大医垂成 第十五 专题研究 司马迁曰,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传统文化的具体应用,虽有秘典,无人识别继承,直至宋代以“陈抟”为首的华山学派,才将河图、洛书、四柱命理、先天图、无极图、易龙图,公秘于世,之后的邵壅、周敦颐、二程之宋明理学均出自华山。今天,人们要想理顺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必须一个一个的探索,这就是所谓的专题研究。 1.格物致知2.格言有理3.五谷种植4.礼乐和鸣5.衣裳象义6.姓名源宗7.节日饮食8.百虫有灵9.紫气东来 以上十五篇章目录,根源于社会生活的诸多主导方面。彰显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并非空虚无物 ,而是实实在在存在于生活的载体中。现实生活中,文明被当作“糟粕”而弃之一旁,看不到而已。至于有“国学大师”执一而论之,或褒或贬或优或劣,不与道合,实为肤浅之至。 君不见圣贤与民同患,圣则退藏于密,民则流散无穷。如疾病人人都有之,圣贤也不免。然患难于愚者,下流如坠深渊而困;于智者,觉醒如登阶梯而进;于圣者,天才如自然制。信乎哉!国学之灵魂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2ce6ccdfd0a79563c1e7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