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雷雨》中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

时间:2023-04-27 12:33: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雷雨》中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



话剧《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先生从1929年开始酝酿人物、构思剧本,1933年最终完成的伟大作品。作品发表后,震动文坛,如今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更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曹禺先生出于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以一种悲悯的情怀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通过两个在伦理血缘上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家庭,揭示了命运的不可抗力。全剧共四幕,塑造了八个丰满而复杂的经典人物形象。一如高尔基先生所言,人是形形色色的,没有完全是黑的,也没有完全是白的。因此作为剧中的经典人物之一,周朴园以其丰富的层次使读者常读常新。其相关研究成果亦丰硕异常。本文试图以高中语文必修五中的节选为对象,从戏剧的舞台说明入手,分析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

节选为本剧的第四幕,侍萍来周公馆接四凤回家却与周朴园偶遇后被周识破身份。周一开始并不知她是侍萍,只是让她去关窗,接着此处的舞台说明:(看她关好窗门,忽然觉得她很奇怪)侍萍此前只是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然而周朴园就忽然觉得她很奇怪,接着让她站一站,于是才有了接下来的矛盾高潮。而此前二人已经有三十多年没有见了,这么长的时间里又会发生多少事,又会有多少事发生了改变,多少记忆慢慢褪色,多少伤口渐渐愈合。然而侍萍只是做了这一连串很自然的动作,周朴园便一下子觉出了她的与众不同。由此可以说明这三十多年的漫长岁月,在周朴园的心里侍萍从不曾走远,也可以说他主观上从未让侍萍离开。不管这份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对侍萍还是有过感情的。接下来周朴园开始问询,他听出侍萍有无锡口音,于是(沉思)然后说无锡?嗯,无锡,(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从此两处舞台说明可以看出,周朴园在对侍萍发问时是经过思考的,他先是沉思,然后又忽而问她在无锡是什么时候,仔细分析这一句话里的情感变化,周朴园心思缜密,尽管此时已经疑心眼前的妇人就是当年的侍萍,然而当他潜意识里已经发觉了却脱口而出直接问她在无锡是什么时候。试想一下,如果周朴园真像一些人说的那样,对侍萍无情无义,那他完全有机会在暴露之前遏制这一切,然而他的忽而,他的脱口而出却在让自己一步步逼近真相,一步步地让他自己离开了三十多年来苦心经营的安全区。可即便这将使他要面对他最害怕的事情,他也想知道眼前的人到底是不是侍萍,想知道侍萍是不是还活着。于是接下来他又有一处(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接着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以他此处的沉吟和之前的沉思这两处舞台说


明作对比,沉思是无声的,而沉吟是下意识的发声,可能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话,此刻他的思绪已然带着对侍萍的怀念飘出去了。一个精明的商人此刻也难逃情绪的主导。因此,在周朴园的心里,侍萍是非常重要的。

接着侍萍说,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此处周朴园(痛苦)哦!接着,眼前的妇人又道出,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了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听着眼前的妇人如此详细地叙述那三十多年来像梦魇一般的回忆,此时,周朴园(汗涔涔地)哦!从侍萍的台词我们可以看出,因为那一刻周朴园还没完全确认她是侍萍,而侍萍的本意也没想让他认出自己。此在说起这件事的时候她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在叙述。说话时并没有很强烈的感情,话说得也十分严谨。而周朴园听罢汗水却不断地流下,此处的舞台说明充分地暴露了他的紧张与慌乱。已经过了三十多个年头了,当年对侍萍所造成的伤害依然让他感到痛苦。他依然不敢面对当年的往事,提到侍萍当年在周家的遭遇,周本能地感到紧张,而这紧张正是由于心中对当年旧事的愧怍,正所谓打人的人比被打的人疼,周朴园对当年的事情一直心怀愧疚。爱的反义词是忘记,然而周朴园却始终无法忘记侍萍。

此时的他还未能完全确认眼前的妇人就是当年的侍萍,他陷入对往事的愧疚与伤感甚至无暇顾及掩饰。而当他已经从侍萍的反应中确认了眼前的四凤妈就是当年的侍萍时,他先是(低声)道:哦,侍萍!是你?随后(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接着却(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冷冷地)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我们可以看出彻底认出侍萍后,周朴园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分析其原因,正是他长期以来的社会角色给了他一种一遇到事情就优先考虑自身利益的惯性。这种惯性让他在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一切时甚至来不及消化处理之前的感伤与懊悔,就马上展开防卫,惯性地认为侍萍是来报复或者是来寻求补偿的。于是他之前的深情转瞬即逝,仔细分析这前后迅速异常的情感变化,不难发现,这样的反应是不正常的。因为人情绪的变化是有过程性的,所以变化得太快或者太慢都不正常。而周之所以如此病态地处理自己的情绪是因为其内心有着难以掩饰的缺乏安全感,他早已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周围的人失去了安全感,遇到事情他潜意识里要先确认自己是安全的。这就是他广为诟病自私背后深层的原因。而这又能说是谁的过失呢?是那个压抑个性阻拦自由的时代,还是冥冥中说不清道不明的命运?


综合选文第二幕周朴园认出侍萍前后的几处舞台说明分析周朴园对侍萍的情感,他确乎爱过侍萍,可这份爱存在于过去,从其认出侍萍后急转而下的态度我们不难分析出,现在,周朴园对侍萍是愧疚更多。在当时新旧交替的时代,当时的德国,工业发达,思想先进,而侍萍又是时下女孩子中鲜少有之的上过学、能识文断字的人。从德国留学回来的周朴园在家乡无锡不能不算一个很先进的人。侍萍性格温柔,年轻貌美又知书达理,青年才俊周朴园会对她产生感情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在周生长的那样一个封建传统的大家庭里,自家公子要娶下人的女儿势必会遭到反对。但从侍萍给周家生过两个儿子可以推断出他们还是有一段幸福生活的。并且周敢于为他们的大儿子娶侍萍的萍字为名字,因此可以分析出他确乎是很爱过侍萍的,并且在这段感情中他也向自己的封建家庭做出过一定的抗争。那么反推,如果他一直堅持,那么已经为周家生过两个孩子的侍萍是有可能被保全的,因此,最后侍萍的悲惨遭遇周朴园责无旁贷。他没能对侍萍从一而终,没能尽到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责任,他又看上了有钱人家的比侍萍更为年轻貌美而且出身更好的繁漪,之后为能成功娶到繁漪而做出了伤害侍萍的事情。

然而付出灵魂代价的新生活却并没有让他快乐,一如他自己所说,这些年家里一直保留着三十年前侍萍在周家时所用的老家具,甚至还保留着旧的衣物,能开窗的老习惯,毫无疑问他是怀旧的。人在什么时候会怀旧呢?自是现在过的不如以前快乐啊!为了现在的生活他不惜做很多出卖自己灵魂的错事,然而却一直在病态般的怀旧情节里饱受折磨。他爱过侍萍,后来这份爱消失了,然而他对侍萍所造成的伤害在这三十年里,却如埋在心肌里纤细的针,对情感的恐惧和无法逃避的丝丝拉拉的痛感却伴随着他的每次呼吸。有人说,上帝对一个人最大的奖赏就是让他成为一个好人,然而作者曹于先生去这样评价他笔下的周朴园,说,他是一个坏到连自己都不觉得自己坏的人,这又何尝不是一个巨大的悲剧啊!然而他无能为力去改变这一切,这种无能为力又何尝不是命运给予他最大的悲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472e157bd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