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漂:无处安放的晚年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老年漂:无处安放的晚年 作者:暂无 来源:《科学之友》 2015年第4期 文 闻嘉 在当前中国的大城市里,除了年轻的“漂一代”,还有一群“老年漂”。子女在外闯“明天”,他们跟着“漂”晚年,从一个熟悉的环境“漂”到一座陌生的城市,他们所面临的,是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生活不习惯以及社会保障的缺失等种种问题。很多“老年漂”,也因此陷入精神困境之中。 故上难舍 却又漂泊 “老年漂”,顾名思义:老了,还在漂泊。泛指那些人到晚年却远离故土来大城市与子女长期同住的老人。俗话说“故土难舍”,可以肯定,在中国绝大多数老人都愿意在自己家乡终老此生,然而,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 “老年漂”并不是个案现象,而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以上海为例,根据上海市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上海“老年漂”人口已近16万人。某社会调查中心针对3 16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8%的人表示身边存在“老年漂”现象,其中63%的人表示“老年漂”常见。受访者中, “80后”占36.8%, “70后”占40%。 心系儿女 远漂他乡 年轻人的漂泊是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这些老者,人到晚年,为什么还要离开故土,“漂”到一座陌生的城市? 年轻人的漂泊是为了美好的明天,老年人的漂泊却是为了照顾下一代。有学者把中国移居老年人按照移居意图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为4种:支援子女型、投靠子女型、落叶归根型和追求生活品质型,其中以支援子女和投靠子女型为主,约占78%。老人从农村或者较小城市转移向较大、较发达的城市,因其子女在城市安家立业而移居,这样一方面是为了辅助子女照顾儿孙,同时又可以接受子女们的照料。专家表示, “老年漂”的首要目的并不是赚钱获得自己经济地位的提高,而主要是缓解子女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为子女料理家务或帮助照顾儿孙。 在中国,幼儿社会教育历来被认为是为3—6岁儿童提供的幼儿园教育,没有提供对0~3岁婴幼儿的托儿服务,基本以在家庭中散养为主。年轻的父母虽然通过打拼将工作和生活的基础最后都落在了城里,但是,他们的“家业”毕竟还很脆弱,既要为工作竭尽全力,又要为养儿育女耗尽心血,这使他们力所不逮。 保姆照顾婴儿大多缺乏专业能力,且负面新闻颇多,而市场上能让家长放心、有资质接收0~3岁婴幼儿的托儿所也较少,且收费颇高,即使到了3~6岁,孩子的学习时间与父母的工作时间不一致,父母也难以保证接送孩子的时间。幼儿园、小学大多在下午3~4点钟就放学,而一般父母则要到6~7点钟才下班,更不用说超时加班或者节假日加班的情况。 在亲情的召唤之下,老一辈只能再次出山。中国文化强调家庭价值观, “老年漂”其实也是空巢老人和离乡年轻人共同的需要。所谓“漂”,是指在家庭成员长期分离和没有根的状态下,老人来到子女身边,这倒正好使家庭团聚在一起。 困难重重 保障缺失 不管是主动要求,还是被动接受, “老年漂”从一个熟悉的环境“漂”到一座陌生的城市,老人们一方面享受到儿孙团聚的天伦之乐,另一方面也面临语言沟通、生活方式、城乡习俗、社会交往等各方面差异所带来的种种困惑。 针对“老年漂”经常会遇到哪些问题的调查显示,71.5%的人表示“社交圈子窄,会孤独寂寞”;其次是“医保、社保问题”(61.6%);“与子女生活习惯不同,容易产生矛盾”排名第三(59.2%)。接下来还有“来到陌生的城市,会无所适从”(56.9%),“子女条件有限,老人被动分居”(49.7%),“语言不通”(38.4%)等。 尽管难度不一,但语言沟通、生活方式、城乡习俗、社会交往等问题随着老年人逐渐融入城市生活都可逐渐改善。“老年漂”所遭遇到的最大困难还是社会保障。 规定户籍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同样各种保障制度也就印上了户籍色彩,很多保障制度或福利政策都是只针对当地的户籍或就业人口。然而,老漂族既没有居住地的户籍,又没有自己的职业,被排斥在社会保障政策之外,所享受的只能是户籍所在地的社会保障政策,面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关系无法转移等困难。 以医疗保险为例,各地医保政策各自为政,还必须在指定医院就医才能报销医疗费。如果老人住在子女家,当地的医院不属于指定报销的医院,医疗费用就得自费,检查身体都要自掏腰包。从2009年提“异地就医结算”目标至今,一些城市虽然出台了医保界地安置政策,但办理手续很麻烦,而且异地住院要回原居住地办理申请手续和报销。 “老年漂”正是就医需求极大的老年人群体。根据调查研究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约承担着全球死亡与疾病总负担的1/4,而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2013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已达到2.02亿,具有慢性疾病老年人多达1亿。 让老人“漂”得幸福些 很多“老年漂”放弃家乡熟悉的环境,来到一座完全陌生的城市,对于他们而言,原来的社会关系全部被打破,一切又要从零开始。 事实上,很多“老年漂”的生活大多三点一线:家、菜场和学校,他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与他们发生链接的往往只有子女的家庭,难免产生孤寂感。 另外,“老年漂”与子女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因为两代人在生活习惯、消费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难免会有矛盾和冲突。很多老人感觉为子女的家庭付出很多,因而对子女的话非常敏感。子女一句“不中听”的话就容易引发他们情绪的波动,形成新的压力感。“老年漂”来到子女身边,即使子女能够给他们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他们依然得忍受精神生活的匮乏。 因此,要想让老人“漂”得幸福,作为子女应该理解父母的苦衷,多腾点时间陪陪父母,多跟他们交流沟通。同时,对待父母要有耐心和宽容,发生矛盾时,不要一味地指责,而应该以商量的口吻,先承认父母的功劳,再婉转地提意见,这样更容易让老人接受,而作为老人,来到新的环境,也要有一个主动适应的过程。对子女要多体谅,有了想法就主动跟子女沟通,别等发生矛盾时才爆发情绪。要知道,大多数子女还是通情达理的。 社区也应该努力为这些“老年漂”创造条件和环境,比如多搞搞活动,让老人内心产生一种归属感,从而更快地融入当地的生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4b9b47586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e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