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观看了宿老师优秀课例《圆》,感触颇多。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 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和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激活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 的经验,促使学生逐步归纳、内化,上升到数学层面来认识圆。设计时改变许多教师在探究前为学生提示或者出示探究步骤的做法,充分让学生感受跳起来摘苹果的 乐趣。我认为那样看起来是学生自己探究,但是还是在教师条条框框的约束下进行的,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并不清楚。这样失败的几率可以说微乎其微,当然就 谈不上分析失败的原因。积极主动的教学时间准确把握固然重要,学生探究的结果也很重要,但是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失败经验更重要,我们没有必要害怕学生得不出 结果。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找画图中的问题,自然引出圆心决定圆的位置,设计新颖,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次画圆要求学生画大一点的圆,学生自然 会通过改变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或直接量地办法,尽管学生并没有非常清楚半径的作用,但实际已经有意识,所以教师一出示:半径决定圆的()时,学生很顺利的 得出。课堂老师讲的太多导致课堂巩固练习太少,双基知识和基本技能没得到很好的巩固.如果本节课由我来设计,我有如下的想法: 一、从图片引入,领略圆的美。 开始的引入执教者分为两个层次:首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的圆,唤醒学生的相关生活经 验。接着展现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有关圆的画面(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光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等)。北师大周玉任教授曾说过,我们 教师要善于“往平静的水面投进石子”。这样的新知引入,创设了生动丰富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感受生活美的同时,从中发现有关数学的成分——几何图形。这样 设计就为学生从已有的对圆的认识经验到认识生活中的物体到认识数学上的几何图形,架起了一座桥梁,即突出了几何建模的过程,又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 看待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二、在自主学习中展开探究新知,掌握圆的知识特征,感受到了圆的“完美”。 执教者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以剪的圆为素材,用圆规和尺子为研究工具,有目 的、有意识安排学生用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合作探究圆心、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 答案,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经历观察、操作类比,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了圆的“完美”。这一开放式的 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操作中发现了半径、直径的本质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但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分散了教学难点,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 果。整个环节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中感 悟、体验、认识圆的各方面知识。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他们变被动的操作为主动的探究, 不是在学数学,而是在“做数学”和“数学的思考”。教师作为指导者与参与者,自然的引导学生将活动过程上升为数学概念来认识。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统整在综合 性和探究性的研究活动中,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过程就是一种研究与发现的过程,是一种对话与共享的过程。 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数学思维不断发展,同时也获得了积极丰富的情感体 验。通过古代墨子对圆的描述进一步彰显圆的文化内涵,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历史悠久萌发民族自豪感。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并以此为背景, 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了圆的世界,不知不觉地学会画圆,了解圆心、直径、半径等概念,不知不觉地了解到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知不觉地经历一次次“再创 造”的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交还给了学生。 三、在拓展与应用中尽显圆的魅力——“完美”。 本课练习设计执教者应通过指导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回顾与反思,增强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 题的自觉性,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本课通过对为什么说圆是一种“完美”的图形这个问题,让学生对本课的知识得以认识、总结,然后回到生活中解释其中的 奥秘,注重应用性再次让学生感受圆的独特魅力。 四、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课堂上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有幸观看了优秀课例《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感触颇多。《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这节课的教学环节方面设计的比较好,从定义到探究到性质讲述,再到例题和练习,最后总结归纳,环环相扣,紧密有度,并且知识的应用比较到位,练习具有较好梯度,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流畅。 本节课亮点: 1、老师突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例题及练习,突出重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做到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2、直观感知活动较多,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年龄特点,教师采用了启发与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相结合,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让学生经历猜测、试验、验证、推理等方法,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这一环节的推理证明,学生通过说理,由直观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操作层面感知的基础上提升,并了解图形具有的数学本质。“实践→认识→再实践→认识”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说理论证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学生能很好地接受,由此看出这一年龄段的学习完全可以由感性的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证明。通过探究中归纳,应用中拓展,综合中提升,学生思、议、练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掌握了平行四边形性质特征,是对探索归纳、比较的综合提高。 3、最后的知识树归纳提升,从知识,思想,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提升,尤其抓住了转化思想(四边形转化成三角形,添加辅助线构造特殊图形)和证线等角等这个几何核心问题,极大的利用了平行四边形这个知识载体,培养了学生的几何素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进一步得到了提升,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518f6e543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1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