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还原法”在古代诗歌鉴赏中的运用 兴业高级中学 邓存阳 古代诗歌因为形式所限,它的篇幅相对一般文章而言显得较短小。它语言精炼,抒情储蓄,在短小的篇幅中又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因此,只依靠诗歌中已有的文字进行阅读,要达到整体理解这个要求是远远不够的。使用“还原法”可以帮助我们把诗歌中隐含的信息挖掘出来,并结合其中已有的信息进行再创作,从而达到化简智囊为详尽、变难为易、深入浅出的目的,为走好诗歌鉴赏中整体理解这一步提供了具体可行的做法。 诗言志,即诗歌是用来抒情的。在古代诗歌中,大多数的抒情都有所凭借或是叙事,或是写景状物等。可以说,这些诗歌都已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等记叙要素在内,结合诗题、作者、序言、注释,借助联想和想像,我们就可以把一首古代诗歌还原为一篇现代记叙文,这种将古代诗歌转化为现代记叙文的做法可以称之为“还原法”。 “还原法”共分两步:先把诗还原为现代汉语的主谓句,在此基础上再还原为记叙文。 还原诗句关键要找全诗句本身所包含的主诘部分和谓语部分(包括宾语)。这一点需要注意两个问题。 首先要分析它是否存在成分省略和语序倒装现象。请看黄庭坚的《寄黄几复》一诗,其颔联是“春风桃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从它面上这两句诗很不好理解,通过补出其省略成分并调整有关的倒装语序后,可以还原为以下六个主谓句:春风轻轻拂,桃花李花盛开,我们临风把酒畅;我们漂泊江湖,在夜雨中独对孤灯,不知不觉中又分别了十个年秋。 其次注意诗句是否使用了较隐蔽的手法,如用典、借代、比喻等。对于用典,要弄清其具体所指再还原,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悲秀才迪》一诗的尾联是“复值接舆醉,狂歌女柳前”,就使用了楚狂人接舆和王柳先生陶渊明这两个典故,在诗中分别指裴秀才和作者,还原时就应转换过来。对于借代部分,应将它还原为本体。如古代诗歌中绿和红常用来借代植物枝叶和花。如杜甫的《陪郑广文》中有“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这两句诗,其中“绿”借代笋尖,“红”则借代梅花;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其中“樯橹”借代战船。对于比喻则可见将它直接还原为明喻即可。如毛泽东的《十六字含三首·其二》:“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应当还原为为明喻;“那连绵起伏的群山。像江海倒翻,巨浪触天;又像酣战中的万马奔腾。” 古典诗歌讲究语言凝炼、押韵、平仄、节奏和对仗,同时又具有文言句式的特点,不把它还原现代汉语的主谓句,就谈上全面准确的理解。 在还原诗句后,便可以进行第二步即将诗歌还原为现代记叙文了。这一步关键在于综合诗中各方面信息理出文章的记叙线索,通过联想和想像进行: 由诗中内容联想到自己熟悉的事物、场景、经历走的类似事情,走进诗中情景进行体验;接着把诗中的各个事象和物象连缀起来,以合情合理揣摩进行形象加工,组织成文。 如果说还原诗句构建了文章的“骨架”,那么理出线索和进行联想和想像就是使文章“长肉”和“注入血液”的过程。 下面举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为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还原诗句时作如下分析:首句包含了主谓倒装“生”后省略介词于,和状语后置三种语法现象;第二句“天涯”使用借代,本体是“远隔天涯的我们”;第三句主谓宾俱全,后面四句均省略了主语“我”,“满”是宾语后置,“赠”后省略宾语“你”。通过分析不难将诗句还原。接着理出记叙线索;从诗题看,是一篇叙事诗;时间是一个秋月之夜,从“露滋”可以看出是秋季;地点是作者的寝室内外;人物是作者及其所怀之人;中心事件是怀含情人,它又贯穿在望月、披衣、觉露、捧月、还寝期梦等一系事件中。汉我们联想自己在美好的夜晚思念亲人、朋友时的类似情景时,就可以复原出作者徘徊月下、无法入眠、喃喃自语,相思如狂的画面来,从而“倦生”了下面这篇情文并充满茂诗情画意的记叙文: 望月怀远 月亮悄悄地从无边无际的大海上升起来了,远隔天涯的我们共同拥有着这明月诗辉的美好时刻,多情的我多么怨恨这漫长的夜晚,因为在这此美好的时光里我们不能相聚一起.我无法入眠,整个晚上相思萦绕亲爱的你在哪能呢?我翻来覆去睡不着,是烛光太亮了呢?我“”的一声吹灭蜡烛,那姣好的月光一下子充满了整个屋子,多么惹人爱怜啊!即然睡不着,就披衣出走走吧。屋外露水好浓,不知不觉中已打湿了我的衣裳。在这深深怀恋你的时刻,赠点什么东西给你呢?捧着这饱含我一片深情如银月色却无法送去给你,还是四房里继续,睡觉吧,也许在甜密的梦中咱们就能欢聚在一起啦! 还原之后的现代记叙文,内容连贯,衔接紧密。作者对月夜清景的叹赏,因良辰美景而激发出对情人无比强烈的思念以及涌动在心中的如水柔情,从文中是不难领略到的。再看要白的《菩萨蛮》这首诗词:平林漠漠如烟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先把各句还原为主谓句:一座林子宽而略显模糊,薄暮中烟霭如月织锦,寒山在苍茫暮色中显得更加碧绿。夜色渐渐笼罩高楼,有人在楼上发愁。这个人在玉阶上久久站立,凝望着那急急归巢的飞鸟。你回到哪儿了不知道你我之间还隔着多少长亭与短亭。 理出其记叙线索:时间是黄昏到天黑;地点是高楼上;人物应是一个思念远行人的女子,因为在古代远行在外多为男子;景物有远景平林烟霭寒山,近景有归鸟;事件则包含了女子观景、伫立等人和想像行人归来的情景。想像我们平时焦急地等待亲人友人归来的情景是怎样的呢?结合词中所描绘的染上浓重愁情的一系列意象体验一下吧:漠漠平林、暮色苍茫,归鸟返巢,伊人独立望眼欲穿……进一步揣摩想像女主人公内心活动:夜暮降临,你我到旅店了吗?是否正与旅伴高呼畅饮,抑或正与当垆少妇打情骂俏?是否生意亏本流落异乡而无法回家,还是风尘仆仆正赶着归来?…… 当你融入此情此景时,你已成为画面里那位独倚高楼、愁肠百结的小女子啦,还担心“写不出”这篇记叙文吗?“还原法发挥了阅读者的主义再创作。、虽说“诗无达诂”而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是相通的。在还原的过程中主动去感受作者情感脉搏的起伏就能产生共鸣,两者心灵就有了沟通,从而落实了理解阅读这一重要步聚,很多考生熟悉各类诗歌考题类型的答题方法和技巧,可答题效果依然不理想,问题还是出在理解这个环节。当然有时真正读懂一首古代诗歌并不容易,但平时能按照“还原法”积极再现诗歌应有的思想内容,寻求与作者心中的感情碰撞点,加上训练有素,鉴赏诗歌的能力是可望提高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5324466cc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