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话故事看中西方传统道德观的差异

时间:2023-05-21 16:21:1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从神话故事看中西方传统道德观的差异



摘要:因文化渊源的不同,中西方传统道德观差异很大.神话故事作为人类文明的源头是研究中西方传统道德观差异的重要素材.以中西方神话故事为载体,从婚恋观、道德精神和死亡观三大主要方面入手探讨中西方传统道德观的差异. 关键词:神话故事,道德,婚恋,死亡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仰、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的精神力量.神话故事是人类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集中反映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西方各异的地域环境蕴育了众多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蕴含着中西方不同的道德观.

一、中西方传统文化不同的婚恋观

恋爱与婚姻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浪漫甜蜜的爱情与幸福美满的婚姻是人们渴望和追求的目标.中西方皆流传着众多的神话故事,纵观这些神话故事,我们不难发现,爱情也是"神类"永恒的主题.然而,就整体来说,中西方文化在婚恋观上有较大的差别.

()中国婚恋观--"包办婚姻",缺乏爱情基础爱情对于凡人是一件神圣的、令人憧憬的事情.可是,在中国的神话故事里,爱情之于神仙却是镜花水月般的幻.神仙应是大爱之人,要博爱于世人,而爱情是小爱、私爱,只是利于自己.所以,神是不能谈爱的,天庭以"神圣不可犯"的天条来约束神,他们不能与凡人相恋. 一旦相恋则是触犯了天条,轻则监禁、撤职,重则被剔除仙骨,打入凡间,去永生,永远承受转世轮回之苦.然而,在中国神话里,神与神之间却存在着"天婚"--由至高无上的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钦点配对的婚姻.据传玉帝和王母的结合也是包办婚姻,是顺应天地需要而成,统治天地数万年也只是貌合神离的各司其.因此,由玉帝和王母钦点配对的婚姻谈不上感情基础,纯粹是玉帝和王母的个人偏爱与情势考量.这与凡间一样属于包办婚姻,只是决定者由血缘宗族大家长变成了神域中的权力大家长.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包办婚姻天经地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包办婚姻的最佳依据."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是封建社会女子永远无法逾越的道德枷锁.当然,包办婚姻不等于婚姻家庭不幸福,但是这种婚姻一开始就缺乏感情基,难以获得实质意义上的和谐婚姻,因为婚姻是人格精神的结合,感情基础是维系和谐婚姻家庭的重要基石,没有感情或感情破裂了婚姻是死亡了的婚姻. ()西方婚恋观--婚恋自由,""""古希腊神话中的天神们可以自行恋爱、生育,可以说更偏向于"人性"而非"神性".男神可以有很多女神和女凡人,女神也可以有很多男神和男凡人做伴,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婚姻不是禁锢他们的"天条",婚后男女双方还是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还是有恋爱的自由.众神之王宙斯(Zeus)就是一个风流神,关于他的风流韵事多不胜数,其中很多都是凡人女子,而且还有为数不少的有夫之妇.然而,神仙这样恣意玩弄女子,在中国看来是违背伦理道德的可耻行为,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在中国看来,神是社会道德的最高典范,绝不会做这等遭人唾弃之事.西方天神们开放自由的婚恋观在西方现实社会的集中体现,就是西方人婚恋自由,""""的婚恋文化.相较中国而言,西方社会是很开放的,而且曾一度风行豢养情妇或情夫,甚至成为上流社会中彰显自身不凡地位的象征.


综观之,中国人对神的要求很苛刻,我们赋予了神至高无上的地位,从另一角度看来,又给予他们更少的自由.神是道德的最高标准之所在,他凌驾于人之上.就算是人间的主宰皇帝也受命于天,为天之子.在中国古代,神是超越一切的理想存在,是人类身上所有优点的集合体.但西方的神不是,他们与人的差别仅在于生命的永恒与法力的无边.中国的神是中国人创造出来束缚自己的道德枷锁,西方的神则是用来解放自身天性的精神救赎. 二、中西方传统文化迥异的道德精神道德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蕴含着不同的道德观,折射出各具特色的道德精神.

()中国文化--提倡"尚德"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尚德"精神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勇于献身,注重品德修养.中国古代开天辟地的大神--盘古在把天地分开之后,又将身体的各部分化为了山川河流、风雨雷电以及各类草木生灵.他的献身精神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称颂.以后历代主神的选拔也是以贤德为,禅让传承.中国上古的神话故事中的主要大神们,诸如伏羲、女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皆效仿盘古,崇高圣洁,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生活规矩、检点,几乎没有一位神王有"红杏出墙""乱爱"的现象,有的只是玉洁冰清、高风亮节,让后人顶礼膜拜,不敢有丝毫不敬.另一方面,保民佑民,造福于民.中国很多神前身都是人间的大英雄,譬如射日救民的后羿.在古代人民看来,英雄是不可见的神灵安置在人间的使者,其做出的重大贡献都留在了人们心中,都被流传者神化了,以至于后人弄不清他们到底是人还是神了.

中国文化的"尚德"精神,"穷则独善其身"的高洁品格,"达则兼济天下"的非凡气度.因此,不管是普通仁人君子,还是尊贵千古帝王都十分注重德行修养,并希望以此为人们所赞誉.

()西方文化--倡导"尚武"精神古希腊神话的天神都是世俗的,充满人间烟火味.

在希腊的创世神话中,各代天神都是除掉上一任天神才坐上权力巅峰之位的.第二代天神克洛诺斯就是阉掉他的父亲即第一代天神乌拉诺斯得来的,后来他又害怕自己的孩子推翻自己而吃掉了他们.第三代天神宙斯是在其母亲拼尽全力之下才保住性命,也同样是杀死父亲克洛诺斯后取得的权力.此外,众神之王宙斯的风流,天后赫拉的嫉妒,阿喀琉斯与阿伽门农的相互报复,阿波罗认亲不认理等等.在中国的伦理道德中,子弑父和骨肉相残是大逆不道、天理不容的,但在西方人看来却是理所当然的.面对冲突,中国神话故事所告诫的是为了和谐大同尽量避免战争,而西方神话则推崇"成败论英雄".

总之,古希腊神话强调的是力量、权力和智慧,是一种"尚武"的精神.事实上,人和神的关系完全是建立在平等交换的基础上的,就像雅典战争中智慧女神--典娜守护雅典城邦一样也是有条件的.这种功利主义价值观,就使西方人形成了"人惟求新,器惟求新"的社会心理.因此,为了自己的私欲,会铤而走险、不择手段. 三、中西方传统文化对死亡意义的不同理解()中国文化--注重死亡的道德意义中国古神话的尚德精神,体现其特有的死亡观,即注重死亡的道德意义.《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历劫九九八十一难才真正皈依佛.唐僧一行去西天取经也是为了普度天下众生.《西游记后传》中,孙悟空为了解救三界众生而自焚,化作无骨舍利迎回佛祖真身.这种精神正是佛说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写照.中国人遵守这一朴素的道理:人固有一死,但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的.谴责苟且偷生,看重死得有意义是中国文化的死亡观.从文天


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诗句到毛泽东"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题词,集中体现了死亡的道德意义.一个普通的凡人要修道成仙成神,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舍小我,为大我".

为大众之利而死,为实现自己作为一个神的责任而死,这是神所应有的超然生死态度."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一种至圣的境界.

()西方传统文化--正视死亡的自然意义西方传统文化认为,死亡是一种解,只有不畏惧死神,生命才会更加洒脱和精彩.因为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背负着原罪,生的时候是用来赎罪的,不悔改就要下地狱,悔改了就能上天堂.于是,亡就成为了上帝给人们的赠礼.相较中国人看重死亡的道德意义而言,西方人正视死亡的自然意义.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说,",和生一样,都源于自然的奥秘,是同一些元素的组合与分解,绝不是什么应当羞耻的事情,不违反理性动物的本性,与生命活动的规律也不冲突."我们作为这个世界的一部,从哪里来,就将到哪里去.换句话说,经过一个转化的过程,你将回到那创造你的宇宙理性中.死亡是生命的衰亡,是生命的尽头,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正是基于这一点,西方人树立克服死亡焦虑、坦然面对生死,迎接生死的正确死亡观. 因居住地域的差异及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中西方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神话故.神话故事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源头,是文化的"缩影".从这些神话故事中,以看到中西方在道德观上的诸多差异.研究这些差异,对于深入理解中国与西方的道德内涵,继承中西方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文聘元.西方历史的故事[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2]夏志华.浅析中西方神话中道德观差异以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文教资料,2006,(3).

[3]阎德亮.论中国上古神话的尚德精神--兼与西方神话比较[J].中州学,2003,(6).

[4]尹晓予.神话传说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J].山西财经大学学,2007,(4).

[5]周志高,王伟.东西文化视野中的古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J].世界文学,2006,(2).

[6]马可·奥勒留著,李娟,杨志译.沉思录[M].上海:三联书店,2008.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5724c0a0a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