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社会教案及教学反思《方脸公公和圆脸婆婆》 活动目标: 1、运用已有的图形经验,区分方形和圆形。 2、知道在同一物体某些面上能找到方和圆两种形状。 3、培养观察,比较能力。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活动准备: 1、圆形的物体(如圆镜子、碗、脸盆、笔筒、转盘等)和方形的物体(如毛巾、拎包、书、小方凳等)若干。 2、同时具有圆形和方形的物体若干,如电话、钟(外框方形和钟面圆形的)、饼干箱、纸巾盒等。 活动过程: 一、引出故事: 1、介绍故事名称一一方脸和圆脸,猜猜故事里可能会讲些什么? 2、介绍主人公一一方脸公公和圆脸婆婆,并认识他们的外貌特征(方和圆)。 二、理解故事 1、讲述故事开始至吵着要分家。 一一方脸公公和圆脸婆婆怎么了? 一一介绍方脸公公的东西和圆脸婆婆的东西,发现分类的依据。 2、初次尝试根据形状分类。 一一出示需要分类的物品,说说有些什么。 1 一一摆弄物品进行分类。 一一观察分类的情况,判断:方脸公公拿到的是不是都是方的?圆脸婆婆拿到的是不是都是圆的? 3、继续讲述故事,引出再思考的问题。 一一哪些是方脸公公和圆脸婆婆争着都说属于自己的东西? 一一为什么方脸公公和圆脸婆婆不再吵架了? 三、迁移经验 回忆生活中的物品、玩具等,看看有没有同一件东西上既有方形又有圆形两种形状特征。 活动延伸: 1、请孩子继续观察收集生活中既有方又有圆的物品,将图片和相关资料带到幼儿园,布置在一起,相互交流。 2、改编故事《方脸和圆脸》,试着编画《红脸和白脸》、《三角爷爷和梯形奶奶》等故事书。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与以往不同,是以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主线逐渐展开,对于习惯计算课的我来说,有了一定难度。如何让丰富精彩的故事情节变得不是那么重要,将孩子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故事中蕴含的数学中一一重点突出感知圆与方形的交集的这一元素。lt;教案来.自:所以把握好本次活动的主旨,让故事为数学所用,体现出故事本身蕴涵的数学思想十分重要。 1、前期经验的准备充足: 我在开展活动前请家长配合本次活动带领自己的孩子一起找找家中的圆和方形的物品。所以在活动中,当问及幼儿这方面的问题时,孩子们的回答还是很积极,答案也是很丰富的。 2 2、提问的语句需要精心组织: 既然本次活动不是简单的故事讲述,那教师的提问重点就应该放在图形感知上。教师在第一环节介绍主人公时,应重点让孩子观察公公婆婆的不同脸型(方和圆),忽视掉其他无关元素。 环节中有一处的提问我放弃了回应幼儿的提问,幼儿说分家就是离婚时,我没想到幼儿会说出离婚这个词,于是我就用了l dquo;哦简单带过。其实可以正面回答幼儿,告诉他嗯,这是你的理解,离婚也是分家的一种来予以回应。并解释分家的真正含义一一将家里的东西一分二,一些给公公,另一些给婆婆。你们猜猜,公公和婆婆都会拿走什么形状的东西啊?这样成功地将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数学方面,不再纠结于分家的这个问题。 3、故事内容不够贴近生活,可否自己适当地改编: 例如在讲到故事中又有方又有圆的小桌子,幼儿普遍不能理解。哪里有圆的东西啊,老师?这和幼儿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他们对于圆形的钉子认知较少。钉子作为家具的内垫物,幼儿不易观察,这也就造成他们很难理解这个环节。因此我是否可以在保证目标的前提下对故事中的物品进行适当地调整,将小桌子换成便于幼儿能够看见的微波炉,燃气灶等。这些物品体积大,自己的圆形和方形也更为明显,易于孩子们识别。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584e4f71a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e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