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愕交响曲 作品概述: 《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是人音版第14册第三单元《乐海泛舟》中的一首欣赏曲目,在本册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作者在力度上的表现手法,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典交响套曲一般由四个乐章组成,其中第二乐章通常是抒情的慢板乐章。在《惊愕交响曲》这部作品里,海顿却出人意料地在第二乐章中用极弱的力度陈述主题后,立即加上乐队全体的强奏,使观众为之愕然而得此名。像这样的力度和情绪的对比及其所产生的效果,现在看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来看,这却是一大创举。 教学目标 : 1、对西方古典主义音乐有兴趣,愿意了解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 2、了解海顿,让海顿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并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 3、结合作品欣赏、作品分析,初步了解变奏曲式、变奏手法等相关音乐知识,并试着运用有关知识创作简单的变奏旋律 教学重点、难点: 1、作品的曲式结构分析 2、旋律的变奏创编 教具准备: 多媒体及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通过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你们了解了哪些音乐家? 生:(勃拉姆斯、舒伯特、舒曼、贝多芬、李斯特等音乐家) 师:说说这几位音乐家是谁?(教师展示幻灯片) 生:学生共同说出。 二、情景导入 1、师:看来大家掌握的不错,这节课,我们来欣赏另一位音乐大师的作品,作品名为《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这部作品是哪位音乐家创作的呢?请同学看屏幕,用一分钟时间,了解一下这位伟大的音乐家。(教师展示幻灯片,出示海顿的简介) 2、师生共议:针对主要内容,教师展开提问,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强化记忆,加深对海顿的了解。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吧!(教师展示幻灯片:“倍受尊敬的音乐大师”/“慈祥的音乐家”) 三、导学新课 (一)作品欣赏: 大家说得好!看来,海顿真不愧为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下面我们就来欣赏海顿的“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在欣赏的同时请同学们思考三个问题: 1、为什么用“惊愕”作为该乐章的标题? 2、作品在演奏过程中,你看到了哪些乐器? 3、该作品从结构上分为几部分?是什么曲式结构? (教师展示幻灯片呈示问题,然后链接到视频“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不发表意见,造成一种让学生专心欣赏并积极思考的氛围) (二)学生讨论并回答: (针对上面三个问题,教师引领学生一一解决) 同学们,通过欣赏,请大家回答老师刚刚提出的三个问题: 师:阐明答案,同时引领学生回顾西洋管弦乐队的编制(启动多媒体课件并介绍) (一)什么是变奏曲式? 教师结合作品讲授:由代表基本乐思的音乐主题,及若干次变奏所构成的曲式,为变奏曲式。 (也可以《小星星》为例:1 1 5 5︱6 6 5—︱4 4 3 3︱2 2 1—‖) (二)作品分析 1、主题:分析主题 带再现的二段体结构,第一段,单纯典雅的主题由第一、第二小提琴轻微地齐奏而出,反复时改用了第一小提琴以更弱的力度演奏,在最后一小节弱拍处,突然使用了强力度的全奏,产生了第一次“惊愕”的效果。 第二段,先用弦乐器演奏,重复时加进了长笛、双簧管和圆号,效果略微丰满一些。主题结构图式:[A(a4+a4)+A(a4+a4)]+[B(b4+a’4)+ (b4+a’4)] 唱唱主题,让同学模仿唱唱主题,并表现出“惊愕”的效果。 2、变奏(一)保持了主题结构,主旋律改用了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演奏,第一小提琴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相衬托,与主题相比略显活跃。 3、变奏(二)转到同主音的c小调,结构有所扩大,在第二乐段的第三句,乐队的强奏加之定音鼓的衬托,再次出现了“惊愕”的效果。 4、变奏(三)返回到C大调,旋律分别由双簧管和小提琴奏出,音乐优美而舒展。 5、变奏(四)第一乐段是管乐队的强奏;第二段有弦乐和大管轻轻奏出;第三乐段中,乐队再次使用了有定音鼓参加的乐队全奏,第三次出现“惊愕”的效果。 6、尾声 12小节尾声,反复强调了主题的第一句。整个乐章在渐弱中结束。 四、拓展与实践 1、同学们,通过对海顿的“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的欣赏,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教师出示幻灯片) 1)这个乐章最有特色的表现手段是什么呢?是节奏?旋律?还是力度? 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5becfad33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