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奉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爱的奉献》并能划分乐段,感受并表现两个乐段不同的音乐情绪。 2、通过歌曲教学歌颂爱心,培养学生的爱心。 3、 激发学生能自主学唱歌曲并设计歌曲的演唱情绪、力度等,合唱时声部和谐、声音优美。 教材分析: 《爱的奉献》这首歌是在1987年春节联欢晚会上首次演唱的,歌曲分为两个情绪不同的乐段。第一乐段16小节,音乐是叙述性的,优美而深情。第二乐段10小节,音乐是呼唤性的,是激动的倾诉,这也是歌曲的主题所在。第一乐段旋律在较低的音区迂回,演唱时要注意声音不要太压、太低沉,要用深情的语气来唱,音量也可以弱些;第二乐段旋律大多在学生的高音区,要防止声音太直、太喊,仍应保持明亮而柔和的音色。在教学中教师应多注重示范指导。 教学重点、难点: 1、休止符处的正确演唱作为教学重点。 2、 高音区的声音自然发声、两段情绪的自然转换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多媒体教学手段、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经过一个短暂的寒假生活,又看到了大家熟悉而情切的面孔,这感觉真好!春节期间大家走亲访友,相信你们都渡过了一个非常难忘的寒假生活,在热闹的节日里感受最多、最深的大概就是“亲情”了吧,当然还有朋友之间的友情。提到“情”字,与它相媲美的还有一个字,就是“爱”,所以新的一年我们音乐教材带给大家全新感受的内容里第一个单元就是以“爱”为主题编写的《爱满人间》。 二、教师导课:——结合现实生活,与学生互动 提到“爱”,有“大爱”和“小爱”之分。我觉得“小爱”更多的是表现恋人、夫妻之间、家人之间的情爱,比较狭隘;而“大爱”却是无私广漠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词曲作家们创作出了大量的歌颂“大爱”的作品。象我们都非常熟悉的《感恩的心》、《让世界充满爱》等。谁还知道其它作品? 学生自由回答:《爱的奉献》《我和你》《爱我中华》《为了谁》《兄弟姐妹》《我爱你,中国》等等。 三、 歌曲教学: 1、 师导:在1987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首歌讲述了一个善良的家庭帮助当小保姆的姑娘战胜病魔的动人故事,虽然歌词没有具体地讲述情节,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样的词句,却至今传唱不衰,发人深省。 2、 初听歌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歌曲《爱的奉献》。尽管大家对这首歌并不陌生,但我还是希望大家静下心来,完完整整的聆听一遍这首歌。 提问:这首歌有两个不同的情绪乐段组成,请你们在欣赏完歌曲后准确的划分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并能开动脑筋回答问题。 3、 复听歌曲:——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问:你们觉得这两个段落分别该用怎样的情绪来演唱? 学生自由回答:第一乐段:优美深情;第二乐段:激动倾诉。 4、 再次倾听:请同学们随着歌曲轻声模唱。(用la模唱) 5、 提问:谁愿意自告奋勇来带着感情朗诵一遍歌词?(学生自由完成)教师播放歌曲伴奏录音作为背景音乐。——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6、 通过聆听、感受、朗诵歌曲,你们透过歌曲都看到些什么?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师答:我看到有一对教师夫妻,19年始终如一的在悬崖边接送自己的学生上下学,他们牺牲了自己的青春,把无私的爱奉献给了大山里的孩子。生1答:我看到了在奥运圣火传递途中那个用残缺的身体护住火炬的姑娘。 生2答:我看到了在汶川地震中从全国四面八方赶来的救援队伍; 生3答:我看到了在抗洪抢险中那些置生死与不顾的解放军战士; 生4答:我看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积极踊跃为灾区捐款的感人场景。 7、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这些“感人画面”——歌曲作为背景音乐,起到引情入境的作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8、 我和大家一起来演唱这首歌。(要求:用音乐感动我们自己也感动别人) 9、 微观指导:你们觉得在演唱过程中哪句唱得不够准确或有难度,希望老师帮忙解决?请提出来。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会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10、 再次完整的演唱歌曲。(要求:用你们的歌声为画面配乐)播放多媒体课件 11、 师生互动:我想请一个同学和我一起来唱第一乐段,谁愿意请自主走上前来,第二乐段请大家和我们一起演唱。——平等的教学形式能够很好的拉近我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四、 知识拓展:——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教学,丰富他们的音乐视野 我们来欣赏几首类似《爱的奉献》情感的歌曲片段。《为了谁》《我和你》《世界需要热心肠》《让世界充满爱》《感恩的心》等。 五、 愿意和我一起来做个互动吗?(愿意)我们一起来边唱边用手语演绎《感恩的心》怎么样?(好) 六、 教师小结:正如歌中唱的一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只要我们心中有爱,心存感恩,相信我们的生活会变得色彩斑斓。 七、 下课:感谢大家的积极配合,今天的这节课就到这儿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6002a2ed7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e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