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学设计《六国论》教学设计 《六国论》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从内容上理解了苏洵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一个“赂”字,在从“赂者”和“不赂者”的角度分别进行论述后,借古讽今,对北宋统治者进行规劝。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磅礴的气势。 二、领略磅礴气势,总结论证方法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前两段。思考:作为一篇史论,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又严密地做了理性分析,并提出了两个分论点,那么这两个分论点能不能颠倒顺序?作者这样提出论点有什么好处? 明确:不能,因为“赂”是主要的,“不赂”是次要的,下文第三、四段分别照应了这两个论点展开。论点的提出开门见山、提挈下文、总贯全篇。 文章开头,单刀直入从正反两面提出论点,容不得人反驳。第二段,设问呈疑,代读者提出疑问,接着径自作出回答,对论点进行了补充,从而把论述向前推进一步。引导学生读出一气呵成、前后相应的浑然一体的气概。 2.小组合作,总结第三、四两段的论证方法。要求组员相互间合作交流、补充总结出完整的答案。 明确: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比较秦和“赂”之国不同的做法与结局,分别从三个方面展开对比: ①数量上,小邑——大城;得百倍——失百倍;大欲——大患。 ②程度上:得难——献易;有限——无厌;奉繁——侵急。 中间有形象的描述,如写先人创业的艰难过程,用“暴霜露,斩荆棘”;写成效来之不易,用“以有尺寸之地”,用夸张手法,极言其所得甚微。对于“割城”、“赂地”的具体方式,“今日”、“明日”,夸张地说明了“赂秦”的频繁,“五城”、“十城”,用层递的方式揭示赂秦的数量越来越大,换来的只是“一夕安寝”,实在是损失巨大,收效甚微。一个“视”字,一个“又”字,用类似漫画的手法刻画出割地求安者的痴态和秦国侵略者的贪婪。“起”与“寝”紧紧相应,突出秦兵来得急,苟安已不可得。这样描写把历史大事写得活灵活现,让读者如身临其境。 在本段的最后,还采取引证法,引用《战国策》中的话,从道理上揭示了以地事秦的必然后果。 通过三小层就赂秦国家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有理有据,确凿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第四段运用例证法、假设论证和正反论证法。 诸侯国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感情色彩齐国与应嬴而不助五国智力孤危 战败而亡鄙夷燕国以荆卿为计赞美赵国牧以谗诛惋惜 分析三国不赂秦的国家灭亡的不同的原因,概括举例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论点,并在最后用“向使”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假设三国采取正确的措施,胜负存亡恐怕都是未知数,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小组交流讨论,安排好组织协调的同学、记录的同学、负责交流的同学、回答问题的同学) 3.比一比,谁读得好。 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代表在班上朗读第五、六段,其他小组同学进行评点,注意语气、语调,读出情感。 明确:“呜呼”,惜其有良策,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哀其结果之惨,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强烈的嗟叹,表明六国灭亡教训的沉重,写六国并力西向,秦人 势必陷于困境,用了“食之不得下咽”,表现出秦人极端紧张的心态,含蓄生动,还带点幽默味道。“为国者”一句感叹,规劝北宋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的方针,把问题分析由表层过渡到里层。 第六段将六国从爵位上、实力上、胜负趋势上稍加比较,并直接将北宋与六国放一起作类比,警告北宋王朝,切勿重蹈六国破亡之覆辙。以理服人的同时,以情感人,再加上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方式的运用,使文章富于变化,纵横恣肆,起伏跌宕,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幻灯片显示全文结构图。 三、拓展训练,对比阅读 1.与读本《过秦论》(贾谊)比较,总结出异同点。 明确:相同点,两者都是史论;都是借古讽今,用历史旧事来讽喻今事;两文最后都用了比较法来说明道理,劝谏统治者。 不同点,两者的议论结构不一样,《六》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论证,《过》文先叙述历史过程,然后从中引出论点; 两文劝谏当权者的内容不一样,《六》文主张坚决抵御外侮,《过》文劝说统治者施以仁政; 两文语言形式不一样,《六》文以议论性语言为主,而《过》文以记叙性语言为主。 2.与读本苏轼、苏辙的《六国论》比较,填空。 苏洵作《六国论》,论六国之;苏辙作《六国论》,论六国之 ;苏轼作《六国论》,论。 明确:赂秦,政治短视,养士之道。 四、总结全文 本文在一个“赂”字上,即历史与现实的共同点,六国与北宋皆是采取屈辱求和的对外策略,以借古讽今的手法,运用对比、类比推理、比喻论证的方法,充分论证了六国破亡的原因,劝谏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以六国为借鉴,对辽、西夏的侵犯奋起反抗。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论断斩钉截铁,巧妙地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严密,结构严谨,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是史论中的精品。这呕心沥血的文字,将作为历史的一面镜子,时时刻刻警示后人。 五、布置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应鉴赏练习。 2.围绕“六国”史实,写一篇随笔,结合谈谈对那一段历史的解读。 六、板书设计(略):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60d8af1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