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社会——丰盛社会中的混乱读书笔记

时间:2022-04-13 09:28: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消费社会》——“丰盛社会中的混乱”读书笔记

本节放在整本书的末尾,起着总结全书的作用。本节分为三个小点来阐述混乱的三种形式“暴力”“非暴力亚文化”以及“疲劳”。其中,“暴力”与“非暴力”亚文化都是从对消费社会的反抗角度来阐述的,但是看待“暴力”与“非暴力亚文化”都可以从双重性原则角度来解释,一方面作为对消费社会的反抗,另一方面又被纳入消费程式中被消费。而在讲到“疲劳”的时候,则是把他看作为一种对社会关系束缚的积极应对形式来看待的,不同于社会心理学以及匈雷尔·德·芬的解释。但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解释,暴力与非暴力亚文化或者疲劳,都是“被消费的”,可以被作为一种文化特征被区隔,而且往往出现在受教育与特权人手里,从属于交换或名誉地位的社会仪式中。并且无论是满足还是不满足的反应紧紧围绕着消费社会的核心向心发展,众多的混杂现象也一起构成了消费社会的特征。

一、暴力

消费社会并非完美无瑕,丰盛的外表下,这个系统一直在承受着脆弱性的威胁,暴力问题被丰盛和安全掩盖起来,但他却是真实存在、无法控制的。我们通常认为这种暴力行为是与丰盛社会相矛盾的,这些暴力行为也是不可理解的、荒谬的,这种看法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种社会化的道德假象中,认为一切行为、事件都有其目的性,个体和集体的选择都有其理智合理性。在这样的道德假象中,自然任何暴力行为都不能被理解。

但其实,丰盛社会是一种新的约束机制,消费社会的到来使得人们不得不接受另一种形式的训化,这并不是一种进步,而是与自由社会相并行的一种机制,在这种机制里,暴力行为或非暴力的消极形式都是对丰盛社会的一种排拒行为。

消费社会有一种官僚结构,即消费社会下的积极运作模式即为欲望的不断满足,从而获得幸福感的一种积极的制度体系,但这种体系忽略个人的体验,暴力的心理根源就是对消费社会的焦虑、负罪感、排斥、及各种深刻地不兼容,不同于那些贫穷滋生的暴力,这是曾经被总体积极性取消掩蔽、删除了的欲望消极性在行动上的体验。 怎样防止暴力,社会在以下两个层面发生作用

1.用不断增加的关爱的服务、角色、功能来消化这些焦虑,如社保,环保概念,微笑计划等,解除不满足的人的焦虑,更解决丰盛病患者的焦虑,当然,这些解决方法带来的影响远没有负面影响来得多,如污染、加速的淘汰物品、混杂、自然资源短缺等()


2.将忧虑回收,投入消费系统,那些焦虑症患者可以将其进行精神炫耀,甚至可以以此区分出一种符号来,(如韩寒现象)。

这两种机制虽然在社会系统中起着作用,但任然不能防止丰盛向暴力的转化,现在的暴力形式呈现出象征性,无目的性的特点,反而使人们怀念起古典的、目的性的暴力形式,如国家战争。接着鲍德里亚列举了一些暴力事件。这些无目的的暴力试图打破消费社会满足式的秩序,但又称为了消费性的一部分,称为了传播中的新闻元素,称为编剧的素材.

二、非暴力亚文化

这里的非暴力亚文化主要是指,毒品、禅宗、摇滚、等文化,他们都有一个共通的特点就是拒绝被名誉地位原则社会化,拒绝丰盛、社会成功及摆设的礼拜仪式。摇滚和暴力是紧紧抓住社会的潜在暴力并将其推到极端,从而反对这个社会;而嬉皮士则把这个社会隐秘的、编排好了的消极性推向一种弃世实践,和与这个世界彻底不相容的境地,并使这个社会根据其自身逻辑进行自我否定。

嬉皮士(hips)“我们希望有时间去生活,去爱······嬉皮,首先意味着成为人类的朋友,成为一个尝试用新的、非等级化的目光去看待世界的人:一个尊敬并热爱生活的非暴力者···自由高于权威、创造高于生产、合作而非竞争···避免伤害他人”

鲍德里亚认为这种嬉皮士的文化所推崇的状态更像是一种宗教的变体,而并非对现有体系的颠覆,嬉皮士描述的社会状态像是一种消费社会的奢侈状态:人与人之间有爱,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尊重,友善······像是一种里斯曼梭织的“他人指向”的状态,即,以自我和超我为核心组合起来的状态。他们表露的状态十分的真诚恳切,所针对的就是当代社会所禁锢的个体无责任感与幼稚的状态。可值得玩味的是,嬉皮士提倡这种高尚的生活,而他的受众则是那些为追求地位和名誉所困扰的人,他们在嬉皮士身上看到了情感暴动。

但最重要的是,这些状态后的生活并不能取代消费体系。就像暴力旋即被吸收到“暴力模式”之中一样,同样的矛盾在这里通过功能性共存而得到解决,附和和排拒都被拧在一起围绕在消费社会轴心上。

三、疲劳

与暴力的无目的性一样,疲劳也是无理由的,在不断满足的消费背后,个体与集体的平衡被打破而凸显。


从社会的心理学角度来看消费程式没有实现机会均等、与消费竞争的缓和,反而这种竞争有加剧的趋势,导向了一个普遍化的积极主义的竞争社会,知识、经济。身体、符号、冲动、等一切方面都在一个永无止境的区分机制中与用于交换价值生产出来的事物发生关系,产生作用;而根据匈巴尔·德·劳的观点,社会并没有做好其佯装的“期望、需求、满足”的准备,他制造个体与社会范畴的失调,使个体在竞争与提升社会地位的过程中一直运动,并且把这种努力内化成为自己满足的根源,一辈子为之奋斗。但是在如此大的逆反之下,体失去了协调,不平的的社会失调,需求与期望之间失调。个体就产生了疲劳反应,可以被解释为对当前生存环境的消极应对。与暴力一样都是消极应对的方式之一。并且随时可以转化为暴力,同时,暴力也随时可以转化为疲劳。

但是,鲍德里亚却从另一个角度评说了这一反应机制。他认为疲劳是与对目前社会关系消极性束缚相对立的一种积极的形式。疲劳是一种潜在的不满,嵌入在身体之中的,并且在某些环境里,疲劳是个体唯一能自己支配的东西。(黑人反抗总是先烧掉自己的社区)疲劳是一种积极的、潜在的、可以传染的、没有自我意识的反抗,真因为疲劳才减缓了其向暴力发展的速度。

就像人会生病一样,机体功能失调是对系统的反应,其体现出来的失眠、焦虑等症状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种抑郁性的逻辑呼应着消费的逻辑:即使人需求与满足的欲望与物品的使用价值没有关系,但是仍然不断地生产物品来替代、转移人的欲望的逻辑。欲望的所有肯定性变成了需求和满足的实践,欲望的所有否定性就变成了一些无法控制的躯体化或暴力表象中。所以,一切现象,像是暴力、丰盛、欣悦、抑郁都在一起构成消费社会的特征,都是必然联系的。其中一些逻辑从传统人类学中还是无法解释的,接着鲍德里亚作了两种深入的分析(不是很明白,在此不作细解)。

正如暴力可以重新作为驯服的工具,疲劳也同样可以区别为一种文化特征。所以,疲劳和满足的都优先出现在受过教育和有特权的人身上。所以,疲劳也是必须的,“被消费的”疲劳,同样归属于交换或名誉的社会仪式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6c29c888b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