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隐 古人向来有意思,不对,是中国人的骨子里向来有这种思想。一件事,做不来做不到,就会为自己开脱,甚至一走了之。这可能给是人的本能反应吧,任谁也摆脱不了。 古时候,有多少文人整天吵着嚷着,“归去也,归去也,莫留我”,其实在那转身要走的一刹那,多么渴望当权者或是身边的人加以阻拦,哪怕仅仅是一句“莫要走莫要走”或是象征性的拽一下他的衣袖,那肯定会停下他“未走的脚步”。 人都是有面子有尊严的吗,给个台阶下么,文人也是人啊,而且比一般人还要可爱。他们可能和我们步入社会前一样,因为往往不谙世事的时候才是最快乐的时候。就像小时候的作文里的愿望一定是成为科学家这个家那个家的,长大之后才觉得有个安稳的家才是最靠谱的。他们都曾踌躇满志,都想着血气方刚之时为国家建功立业。哪成想,这日子这么难混,在宫里边当公务员的,得看着花花绿绿的脸色,而且常言道“伴君如伴虎”,看来这也是一玩命的活儿。再者,初来乍道,人微言轻啊!还没靠山,咋整啊?文人嘛,爱说,爱写,这一说一写有时候就得罪人。哎!成也在此败也在此。还雄心壮志么?还建功立业么? 我要归隐,我要归隐啦,皇上,你别拦我,你别拦我。 不,不会的,我不拦你。走吧,回见。 真不拦啊,真不拦啊,那我真走了。 X爱卿志不在此,朕不强求。说说看中哪块名山了,免你地皮钱。 ······ 说回来,古人的“隐”呢,往往是被迫的,自愿的少之又少。 象陶渊明,也是受不了官场的乌七八黑,跑回来了。放到现代,就是芝麻绿豆大的官也有人要,有人喜欢要。官不在大,能捞就行。陶先生自己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境界还真就不是一般的人能比的来的,真可谓出淤泥而不染。所以,人们也常把隐分为三种境界“大隐,中隐,小隐”。“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世,小隐隐于野”,如此看来,人们挤破脑袋考公是为追求更高的境界,不过可要记住自己的初衷啊。 要这么说,那“和靖先生”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充其量算是“小隐”了。这要是搁现在,被人八卦一下,是不是得说人家林逋那什么那什么了啊!真是世事难料人心不古啊!想想,青山绿水间,梅花数朵,茅屋一间,孤灯一盏,闲书几卷,老酒半壶,仙鹤一只,夫复何求?听窗外风雨,数落花几瓣,就着孤灯微亮,咏唐诗宋词,品半壶老酒···夜不寂,人心寂;夜已眠,人未眠。 我们不妨再看看“隐”字。古人造字是讲究一定思维逻辑的,只是不会知道我这样解这个字对不对。"隐"字,本意是:隐匿不显露。字形上,同“稳”,稳重,不张扬。耳听世事纷乱而不心急者,是为隐。 今不复古,古不同今。没有免费的青山绿水可看,也没有不离不弃的仙鹤环身。却不影响我们有归隐之心,不能阻碍我们能对归隐山林的向往。“身未至,心已远”,隐于钢筋水泥之间,隐于车水马龙之中。任房价油价价价倍增,仍舒心欢心心心自怡。 归去也,也无风雨也无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738471ecd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