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2、学习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 3、体味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诗意的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 教学重点:触摸诗人隐藏在诗歌语言和意象之后的诗心。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2分钟) 自由回答 适当引导 检查预习 二、鉴赏步骤 (一)知人论世(3分钟) 活动一:造句:陶渊明是 人?(从思想、性格、朝代、爱好等方面来介绍)并检查预习情况。 教师适当补充: 陶渊明29岁(393)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回家。新居五六年后又先后在桓玄、刘裕、刘敬宣幕下做僚佐,时间都不长。至义熙元年(405)八月,出任彭泽县令,在任八士余天,辞官归田,时年41岁。直至他63岁时去世,再没有出任。据此可发现,是出任还是退隐,青壮年时期的陶渊明在这个问题上多次反复。他之所以三出谋求官职,一是因为家境不好,负担重;二是从小所接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要求他在社会上有所作为。但他天性热爱田园生活,喜欢读书,不喜欢在俗世杂务上费心思,加上当时朝廷权臣当道,权豪们一心争权夺利,铲除异已,无心致力于清明政治。作者在奔波劳累的官场生活中倍感不适与厌倦,强烈渴望闲居的乡村田园生活。从彭泽县令任上的辞官,是他与仕途彻底决裂的开始。辞赋《归去来兮》和诗歌《归园田居》正是创作于转折时期。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风格平淡自然,语言质朴清新。(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公布答案)适当补充 (二)诵读感知(5分钟) 活动二: 1、指名学生朗读、点评(以肯定为主) (指导:字准句清,音正腔圆,把握节奏,语调得体。) 2、听录音,感受名家配乐诵读 3、齐读诗歌 (三)眉目传情(3分钟) 活动三: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好似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能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归园田居”的意思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的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明确:“归”, 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四)情境复原(25分钟) 活动四:自由诵读,思考上面四个问题,从诗中分别找到这四个问题的答案。 1、从何而归?(2分钟) 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 尘网、樊笼:喻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悔恨。 误落尘网:足见诗人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厌恶。 “三十年”实为“十三年”(29岁-41岁)实际夸大了数字,说明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羁鸟、池鱼”:喻自己。 它们均失去最适合自己的生长环境,被束缚失去自由,暗示作者在官场失去自由。鸟在空中飞,鱼在水中游,最易唤起人们对于自由的向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两个词让人感受到诗人在官场中的种种束缚下痛苦不堪,失去生机的形象。本性难变,鸟要回到山林中,鱼要回到江河中,诗人要回到田园中。 2、为何而归?(8分钟) 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韵:气质,本性。 丘山:田园 为何要出仕? 明确:①养家糊口;②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大济苍生。而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这样看来,“少无适俗韵”也许是陶渊明归隐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不是最关键的原因。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的信息。(提示:点题的是哪句?) “守拙归园田”,如何理解? 言外之意:不归园就不能守拙。“守拙”:守住愚拙,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的不良影响而迷失本心。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前八句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在出入、进退选择上的一段经历: 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官场) 思归(归隐田园) 3、归向何处?(13分钟) 明确:“守拙归园田” 归向园田 提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象有何特点?找出描写田园景色的诗句。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7b3cd0386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