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 一、自主学习·积土成山 导入新课——有人说:“一种风流吾最爱 魏晋人物晚唐诗。”不可否认,魏晋是一方灵性的空间。没有虚伪,没有名利,没有言不由衷,没有虚与委蛇,有的只是飘逸的人格操守与风流的处世态度,无所羁绊而又真诚自然。 记忆中,魏晋只有一抹斜阳、一朵流云、一江春水和一群超逸的风流人物。那一方天地养育了那一批坦诚潇洒的风流人物。你可以陪伴嵇康在火炉边打铁,听着他高深的说教;你可以到广武山下倾听那回荡在天际的叹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你可以去学阮籍,驾一小车,没有方向地驰向远方,在天边留下自己的影子;你可以跟随陶渊明荡小舟觅落英缤纷,寻世外桃源…… 温故知新——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 问君何能尔, 。 采菊东篱下, 。 山气日夕佳, 。此中有真意, 。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 ”。又自称作“ ”。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2.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陶渊明在当时只以隐士著称,他的文学创作没有得到高度的评价,这是因为他平淡自然的风格与当时崇尚的华丽文风不合。萧统是第一位发现陶渊明文学价值的人,既推崇其人格也推崇其文学。到了宋朝,特别是经过苏轼、朱熹的弘扬,以及汤汉对其作品的诠释,陶渊明才真正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这地位一直保持到今天,并获得了世界的声誉。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由于陶渊明的吟咏,酒和菊已成为他的象征。古代文人爱酒的不少,但能识酒中之深味的,从饮酒中体悟人生真谛的,陶渊明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之一,酒和陶渊明的生活及其文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阮籍饮酒有以醉逃祸和借酒浇愁的意味,陶渊明则是追求酒所助成的物我两忘的境界。陶渊明写菊其实并不多,一共六处,但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太著名了,菊便成了他的化身,成了中国文学里象征着高情远致的意象。在酒和菊之外,象征陶渊明的还有 “孤云”:“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暖暖空中灭,何时见馀晖。”(《咏贫士》其一)陶渊明生前是孤独的,他的诗歌是一个孤独者的自白。他生命的光辉在他死后才逐渐放射出来,“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梦李白》其二),杜甫的这两句诗用在陶渊明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 (二)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思考:“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 2.字词积累 羁鸟: 守拙: 荫: 暧暧: 樊: 笼 二.合作探究·阅读鉴赏 1、从何而归? (请用诗中词句回答) 明确: 思考(一):“尘网”、“羁鸟”、“池鱼”、“樊笼”运用了什么修辞?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2、为何而归? (请用诗中词句回答) 明确: 思考(二)如何理解“守拙”这个词? 明确: 3、归向何处? (请用诗中词句回答) 明确: 思考(三):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 思考(四):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田园景色的? 明确: 4、归去如何?(请用诗中词句回答) 明确: 思考(五):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 ◆5、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温馨提示: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明确: 【相关阅读】 一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陶渊明《与子俨等疏》节选) 二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饮酒 其十九》节选) 三 守望贫穷(节选) 作者:李光烈 回眸历史,定格晋代,陶渊明便立体多维、亮丽生动地凸现。 陶渊明任彭泽县令仅81天,便毫无留恋,毅然决然地与东晋统治集团作了果断决裂,归隐田园,肩月荷锄,躬耕僻野,开始了守望贫穷和贫穷里的守望。辞官归隐,种豆南山,可一介书生,农技不济,耕田种作,难有所获,常常是“草盛豆苗稀”。衣难蔽体,食难果腹,有时不得不出去乞食求生。 何必呢,陶渊明?你完全可以乖巧地模糊原则地在官场过得很滋润。为官县令,虽然不能日进斗金,虽然没有锦衣玉食,但房子、车子、票子总还是够你用、任你花的,在家有人候着,出门有人拥着,也体面,也风光。 解开陶渊明的心结,深入他的内心,我们又不难发现,陶渊明在守望贫穷的同时,也在守望着—种操守,一种境界,一份修养。他拒绝污浊,抗争黑暗,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亭亭净植,皎皎霞外,不同流合污,不苟随世俗。不求媚于人,不攀附于权。不玷污、不易志。独步尘俗之外,独持声名操守,清劲坚贞,卓然独立。在那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晋宋易代之际,如陶渊明般洁身守志,风骨嶙峋之人,确乎让人肃然起敬——贫穷的守望里走出一位精神健壮的思想富翁。 对现实不满和壮志难酬的他,只能将对美好、自由、幸福、博爱的追求寄托于虚拟和想象的理想世界,于是《桃花源记》便应运而生。虽然,世外桃源是无法实现的“乌托邦”,但它在人们心目中点亮了一盏希望之灯,燃起了一篝企盼之火,犹如茫茫大海里的一座灯塔,启发人们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鼓舞人们为反抗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而不屈斗争——贫穷的守望里走出一位导引人们冲破黑暗的先驱。 在陶渊明遗留下来的100多首诗作中,山水田园诗篇占了很大比重,且成就卓著。诗作细致描绘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竭力向人民展示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尽情抒发在田野风光和农事活动中洋溢的喜悦之情。陶诗内容虽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但它却在使人接触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引入到一种境界里去,让人如沐朝霞,如饮甘霖,让人齿颊留香,心肺空灵。这与当时清谈玄机、空洞无物、晦涩难懂、严重脱离现实的文风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陶诗一出,便广为传诵,且开山水田园诗之先河,成为山水田园诗之鼻祖,对后世诗人产生极其深广的影响。从陶渊明对文学的奉献这一角度来说,他的官场出走,他的贫穷守望,是多么有价值、有意义——贫穷的守望里走出一位举世闻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永远的陶渊明,难解的陶渊明! 三.课堂总结·知识技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305792d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