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 一、 作家作品,文学文化常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一、重点句子翻译: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其它的树,(这里的) 香草鲜艳美丽,飘落的花瓣繁多。 2、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桃花林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向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这里的)土地平坦广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想通,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能相互听见。 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都跟桃花源以外的人完全一样。 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闲快乐。 7、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省略句) (桃花源人)见了渔人,竟十分惊讶,问(渔人)从哪里来。 8、便要还家(省略句),设酒杀鸡作食 (有人)便 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做客,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9、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同乡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0、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两朝了。 1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菜饭食(款待他)。 1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人告诉(鱼人)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说啊。” 1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渔人)出了山洞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来的路(回去),到处做标记。 14、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到了武陵郡城,拜见了太守,述说了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 15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还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有找到(通往桃花源的)路。 16、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计划还没有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探求(桃花源)的人了。 二、重点问题: 1.“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答:“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2. 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 景美——优美的自然风光 人美——淳朴、热情友善 社会生活更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老有所养,幼有所长、人人安居乐业。 3.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 是虚构的,安定和平、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桃花源只不过是作者一个美好的社会理想罢了。 4.作者描绘的桃花源是怎样的?有怎样的用意? 答: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 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表现了作者的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也表达了对人人平等,人人劳动,没有战乱与剥削,生活安定,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7f60e30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51.html